返回195 第九十八章 京城解围铁骑显威 吴郡平叛水军制胜(一)  浮生小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95 第九十八章 京城解围铁骑显威 吴郡平叛水军制胜(一) (第2/3页)

    “好,吴郡那边你交给我,将来都会是你北伐的助力。”

    “那自然好,我正可以把精力放在北边。”

    南下平叛的队伍很快就从淮北出发了。司马十七郎第一次在淮北军大规模出征时没有带军,而是留在了淮北。

    淮北王不好离开淮北太久,而且黄河北面的胡人是更危险的敌人,但是除了这些理由,卢八娘想他一定也不想去京城见那群人。

    南下平叛水路的一支主帅是桃花爹,他其实有一个看起来大气读起来却非常好笑的名字——侯擒虎,是以卢八娘从来都叫他桃花爹。自从卢八娘得到了青山城,桃花爹便离开淮北军为她筹建青山军。

    这一次出征,桃花爹又欣然请命,青山军正等着这样的机会。况且他曾跟随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出使吴郡,还曾参加过吴郡的平叛,对那里的气候地形颇为了解。于是他带领着两万将士乘五十艘海船沿海岸线驶向吴郡,然后从沿海向内陆推进。

    从陆路走的主帅是尚颉,他带领两万骑兵火速从淮北赶往京城解围,这些兵马则是淮北军的一支精锐,原本正要北上,这次从黄河南岸调回。

    远征军出发后,很快就有战报传来。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每天都要在一起看战报,了解前钱的情况。

    尚颉率骑兵领很快就到了京城之外,面对几十万的叛军,他视若无物,以两万铁骑直接向十倍于已的叛军冲去。这种类似胡人的打法简单野蛮但又非常有效,以骑兵对抗步兵也是占绝对优势,叛军从没有见过这种气势,马上就溃散了。

    尚颉并没有与朝廷和前来勤王的将领们周旋,而是马不停蹄地追击着叛军南下而去。叛军的战斗力肯定比不上身经百战的淮北军,但是他们人数众多,也很难将他们困住,接着就是一场场的击溃战。

    仗打成这样,还有一个原因,淮北王夫妻在尚颉出征前曾特别嘱咐他只斩匪首,不要杀戮太重。毕竟吴郡曾是他们的封地,那里的百姓也不是有着血海深仇的胡人。

    桃花爹带的船队要比尚颉的动作慢得多了,因为这时的航海速度实在是太低,他们到了吴郡时尚颉已经解了京城之围又打下好几个郡了。

    可是桃花爹并没有急,他按卢八娘的吩咐稳扎稳打一个县一个县地向前推进。每到一个县,剿匪、赈灾、登记农田人口,重建正常的秩序,务必稳定当地的局势,彻底消灭叛乱。

    也只有卢八娘的青山军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青山军的很多将领都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的儒将,而且青山城的船只不只运来了兵士,还带了大量的粮食和用品。

    几个月后,尚颉与桃花爹会合于吴郡,这时桃花爹才平定吴郡的大半,但是他经过的地方已经牢牢地打上了淮北的标签,从上到下建立了唯淮北之命是从的政权。

    尚颉将叛军的有生力量击溃后就回了淮北,他所带领的骑兵并不适合在东南沿海一带多山多水的地形作战,也不适应那里潮湿炎热的气候。如果继续留下,战马的损失会非常大。况且东南那里已经不需要他了,平叛已经基本结束,下一步是更细致的重建工作。

    尚颉率领铁骑经过京城时,皇上亲自出城迎接他和一些将领入京,设御宴为他们庆功,并封尚颉为平南公,他手下的一些将领也有各官衔。尚颉回淮北后,如实在向淮北王夫妻讲述了皇上挽留他的话。

    ...

    政治形势的变化有时比万花筒还要令人不可琢磨。【最新章节阅读.】就在司马十七郎万事俱备只待冰融时,南边传来了吴郡叛乱的消息。

    其实这些年朝廷一直面临着层出不穷的叛乱,当年司马十七郎在京城时也曾几次出兵平叛,两年前还帮助朝廷平了益州的叛乱。但是这一次吴郡的叛乱比起益州规模要大得多,叛军占据了东南沿海一带后又挥师北上,直逼京城。

    不过两年多,京城再次被围,求救的旨意再次来到了淮北王的面前。司马十七郎收到了消息,听属官们争论了一番,并没有说什么,早早从前殿回来。

    初

    春的午后,阳光晴好,王妃正带着小儿子在花园里玩,司马十七郎便坐到了一旁的椅子静静地看着。

    虽然司马十七郎的神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卢八娘还是感觉出他的不同,把顺儿交给别人,然后问:“出了什么事?”

    “吴郡的叛军围住了京城。”

    “吴郡的叛乱?”卢八娘也非常诧异,吴郡时不时会发生一些小乱子,上个月从那边回来的货船虽然也说吴郡又有叛乱,但是听多了谁也没有在意。没想到现在竟然变成这样的局面,“不过几个月就闹成这样,皇上是怎么当的!”

    这样大不敬的话并没有让司马十七郎有什么不快,他心里也正是这样想的。

    吴郡还是他的封地前,他在那里遇过刺,然后彻底整顿了那个地方。想当初还是毛头小子的他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却是以全部了热情投入到治理吴郡中,消灭叛乱、安排侨姓、查处隐户隐田、取消苛捐杂税,当年就让吴郡的粮食增产。

    后来吴郡成了他的封地,他虽然没有就藩,但是却派了信得过的官员,此后吴郡人口逐渐稠密,上缴的粮食也越来越多。而丁桂所在的玉田县,到北上时不过几年已积累了上万石的盐粮,可见当地的富足了。

    新皇为了不让自己顺利就藩,将吴郡的官员差不多都换成了他的亲信,当自己到了淮北后对那边的了解就更少了。没想到的是十几年后吴郡百姓竟然因为春荒饥饿叛乱!

    在一年庄稼三熟的地方,百姓能因为饥荒叛乱,而且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到飞快地席卷了数州之地,又围困了京城。这只能说明皇上派到吴郡的太守完全是个废物!

    就是听说吴郡太守已经被叛军杀掉,也没有让司马十七郎的心情好起来,他精心准备了近三年的北伐要停下了。

    眼下的形势就是,哪怕恨不得朝廷这群蠢货被叛军灭了,司马十七郎也不可能真不管。先不说道义,若只是朝廷真的出现变故,叛军下一步就会威胁到淮北,再加上黄河北岸的胡人,淮北两面受敌,这是身为淮北王的司马十七郎最不愿意见到的形势。

    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起东南的叛军,淮北王只能先放下了隔在黄河北岸的胡人,他必须先稳住江南的形势。

    此时卢八娘也分析了现状,得出了出他差不多的结论。

    参考平定益州后,益州虽然表面上依然是朝廷的一个州,但是其实更像淮北的一个特区,与淮北的联系要远远多于朝廷。

    益州与淮北间的贸易来往畅通,益州很多人到淮北来,商人来做生意,年青人来做工、参军,女孩子们嫁到淮北……在这些流通中,淮北的很多思想渐渐流入益州并成为主流。总之,如果在益州搞一个民意测验,淮北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