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初遇住持 (第2/3页)
了戒嗔一把,就势留了下来,重新坐回了圆凳之上,目光炯炯的盯着王佐。
被两道目光居高临下的俯视,王佐感觉怪怪的。咦。怎么我躺的这么低,王佐张望了一下,这才发现自己先前的那种不适感从何而来。原来自己睡的床太矮了,自己连人带床的高度还不到两位老僧的膝盖。
王佐不是学历史的,自然不知道一直到唐宋之时,古人睡的都是榻而不是床。所谓的榻,就是一张搁在地上的板子而已,就算有脚架也极其的粗短。平时榻就挂在墙上,要休息时才会将榻取下放在地上,这也是古人将睡觉称为“下榻”的由来所在。而沿袭了唐风的日本,至今为止,如果不是住旅馆的话,在家中仍是睡在榻榻米之上。
抛开题外话不谈,王佐躺下之后,对话继续。
“老衲乃是白马寺住持戒嗔,这位一直没有说话的是老衲的师弟,禅堂首座戒怨,不知小施主如何称呼,乃是何方人士”
“小子姓李名方,河东郡良家子。家中世代务农,薄有些田地,因而小时随村中塾师念了三年书开蒙。”王佐的这番说话当然也是有讲究的无限纲领的编写者中有学历史的,对各个时代中冒险者们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有提到。
在汉代,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有资格称为“士”。随着时期的不同,略有变化,但总的来说,大概可以这样定义:家中世代为地方大豪,最好出过几个当官的。这些豪族中的子弟随名士大儒读书多年,粗通君子六艺后,在同级圈子的社交中得到了一定的名声之后,才有资格称为“士”。成为了士才有被推荐为官的资格,对,是推荐而不是考试,因为科举是从唐代才开始的。而那些家中连续几代出过三千石以上大官的士族就成为了门阀,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家。门阀家的子弟,再怎么荒唐透顶,只要他们愿意,就能当官。所以说汉代的统治阶层和普通百姓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王佐取的化名连自己的本姓都不敢用,就是为了避免这方面的麻烦,因为王是汉代大姓之一,多有名士。王佐自问,诗词方面还可以剽窃后人的成果冒充一下,可是六艺的礼、御、射等等自己完全是一窍不通,稍微被人一问就会露陷,还是假扮一个念了几年书的普通老百姓比较稳妥。
听到王佐这样介绍自己,两位老僧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这时佛教还未大显,大部分的平民百姓甚至连佛祖的称号都不知道。一个普通的富农良家子,怎么会知道如此精妙难测而且闻所未闻的佛经
“那么请问李施主,你昨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