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节 土地政策的雏形 (第2/3页)
守,如宣德四年皇叔请求赐田时未给。有节制的赐田发展到后来,成为最严重的土地侵夺。特别是自洪武九年允许开辟庄田以来所形成的皇庄、王府庄田以及勋戚庄田所占夺土地最甚。如成国公朱允祯在赐田外又侵地九千六百余顷;外戚王源原只有二十七顷,后占夺民产至二千二百余顷;忠国公石享在怀来县豪取民田一千七百余顷;孝宗一次就赏给建昌侯张延龄田一万六千七百余顷。总计明代只是王府庄田不含勋戚庄田和皇庄就达二、三十万顷之巨,而全国耕地面积,在洪武二十六年才八百五十余万顷。到明熹宗下令赐桂、惠二王田而各州县无地可拔时,竟令各地人民分摊银租,叫“无地之租”。加上一般地主如江南豪绅富室也通过巧取豪夺,少者占田数百亩,多者上万亩,导致明末土地极度集中,比宋朝还厉害,广大农民倾家荡产,被迫沦为佃户、长工。在浙江和福建,有田者占十分之一,其余九成是佃农,安徽地区“绝无一亩者居十之七八”。田租也日益苛重。江南地区,农民每亩所收,多者不过三石,少者只有一石,而地主向农民征收的地租,一般在一石二、三斗,个别地区高达两石。在福建地区,有田的地主可以“坐享七层之利”。
与土地空前集中相配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规模也是空前的。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了北京,明末代皇帝上吊自杀,从而推翻了明王朝。而李自成成功的秘诀是采纳李岩的意见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和实行平买平卖、开仓济贫等政策。林洲也是知道他是无法采取这种政策的,这无异于自杀。现在占据统治地位的就是官僚地主阶级,也就是所谓的皇亲国戚和大小地主们,他们才是现阶段统治基石,是动摇不得的,否则最先倒下的必定是自己。
林洲也是思虑了很久,并根据现在明朝的一些现实状况和历史经验逐步的在建立一种新的模式。用他自己的总结就是:国有工业引领下的工业计划。
要知道现在大明朝的人口只有六千多万,远没有当初北宋年间的多,何况那宋朝的国土只是在黄河以南,比现在的大明来那是小的多了。就是这么只有大明国土六分之一的地域却是集中了当时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财富,南海上开往南洋和印度、波斯地区的商船是桅连着桅帆连着帆,而江南地区的豪门大富们也是如过江之鲫。只是没有想到的是过了几百年之后的大明朝庭却是连着祖先十分之一的财富都是没有了,那些巨量的财富都已经被贪官污吏和豪门巨贾们堆积在自己的仓库中,而大部分的大明子民们却是生活在贫困的边缘上。林洲知道的历史上用不了多久,那些无法忍受盘剥和没有生路的人推翻了这个最后一个汉人所建立的王朝。随之而去的也是惶惶五千年的文明,自此之后中华民族进入了愚昧与蛮荒的历史。
林洲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去挽救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而不是看着她一步步的走向衰落。
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无非是能过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而已,就是这个很简单纯粹的目的,做起来也是很难很难得,幸好林洲来自未来多的就是几百年的知识沉淀。
只有把土地的潜在价值变得更加的不确定性,更加的充满风险,让土地所能够产生的价值比不过其他的增值方式,让那些囤积土地的大地主们自动的减少兼并土地的欲望,或是让他们把这种热情投入到其他的行业中来。林洲知道的是现在的时机就是一个机遇,在十六世纪末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所形成的冒险风潮还是刚刚开始。在欧洲大陆上围绕着商品利益和霸权政治的斗争也是刚刚开始,这个世界对于商品的需求也是刚刚开始,并呈现井喷式的发展。这以后的世界就是商品贸易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长的时代,也就是开始了殖民主义。
对于此时的中国也就是大明朝来说,正是一个从小农经济转型到商品经济的最佳时机,可惜的是在原来的历史上这个机遇被来自通古斯的野蛮民族所打破了,由此开始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的原地踏步的发展直到某一天来自西方的大炮轰开了紧闭的国门,开始了一个国家屈辱的历史进程。
林洲已经知道了自己将要进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征程,也是明白自己担负着什么样的千斤重担。每一步都是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身家性命的大事,那是容不得半点疏忽的。所以林洲才会亲自来督导实施自己计划中的第一步,就是眼前的这个几乎能够改变日后大明朝经济及政治主导权的工程--长卢盐场。
这个时代盐和铁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盐和铁的产量也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象征。大明朝的盐目前是被两淮的盐场所控制的,而两淮的盐场主却是掌握在山西籍的那些个大盐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