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一来一去 (第3/3页)
务衙门”,前者负责教授外文、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思想,后者负责与西方国家进行沟通。我将他们命名为“国际关系学院”和“外交部”,分属城殿政府管理,由郭嵩焘任学院主持兼外交部长。同时郭嵩焘还身兼改革委员会的委员长,负责带领委员会成员制定具体的改革策略。
郭嵩焘的身份称得上湘军元老,他亲自出马加入我的阵营可谓一记重磅新闻。然而次日的报纸头版上却并列刊登了另一则重要新闻——湘军领袖胡林翼病逝于襄阳。此条新闻读之令人感慨万千,一个湖南人来了另一个湖南人却去了。
据悉胡林翼去世的原因是突然复发的肝病,只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病入膏肓连续咯血达一周,因而新闻记者们几乎是提前写好了稿子坐等到今天发布。我敏感地察觉到,胡林翼的死对于鄂北局势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于是我立即手书一封传令江北驻扎的谭体元所部第四军进入戒备状态。
胡林翼曾在我手下任职,后向北叛逃与他的结拜兄弟鲍超占据襄阳府城,湖南的湘军主力被歼灭后,他们便在襄阳打起了“湘军继承人”的大旗,凭借胡林翼在两湖地区的影响力他们很快聚拢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控制着襄阳、勋阳境内的十多个县城,割据一方。这帮人不但不听清廷调遣,反而自行征收税款钱粮。
为了防止胡林翼鲍超造反,清廷调遣多隆阿部进驻勋阳进行监视。据说多隆阿和鲍超矛盾很深,但和胡林翼却私交甚笃,因而半年多时间里多隆阿始终闭上一只眼按兵不动。
鄂北微妙而脆弱的局势会因此被打破吗?没有了胡林翼做盾牌,鲍超的“霆军”又将倒向何方?我决定立即起草公函并派人前往襄阳,探查一下鲍超的态度。我素闻鲍超能征善战,因而现在不免有意向他递出橄榄枝。
我写了一公一私两篇文书,公文上全都是惯用辞令,向鲍超宣扬城殿太平军的军威,让他认清时局。私信里我则变换了语气,称鲍超为“霆兄”,对他在襄阳“替天行道”进行了一番吹捧,并表示只要他愿意归顺我会向对待刘铭传、左宗棠那样,让他统领三军,我们一同对付多隆阿。
赵烈文见我乐此不疲地连写了两封文书,他却在一旁摇着脑袋说:“殿下您还真对那鲍春霆抱有幻想啊?他要是有意投奔,半个月前就该主动给您写信。他拥兵自重那么久,足以说明其野心之大,招揽这样的人,难矣难矣。”
赵烈文曾和鲍超共为曾国藩部下,他深知鲍超识字不多且是个“刺头”,因而并不认同我的想法。但我依然认为此次胡林翼去世我必须有所表示,因而不得不与鲍超打交道。
很快我派出的吊唁小队携带两封文书从武昌出发北上了,而谭体元部也根据我的命令悄然向汉阳以北的荆门、安陆等地移动,重新整编的虎嵩林部也从宜昌向北面的兴山进发盯住多隆阿,城殿部属正悄然增兵北线。
现在最理想的结果就是鲍超得到我的支持后立即同多隆阿开战,等他们打得差不多了,我军直接开过去坐收渔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