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元军进攻日本相关资料 转载  纵横日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元军进攻日本相关资料 转载 (第2/3页)

。由于今津一带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且距离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因此元军当晚回到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

    二十日晨,元军展开登陆战,一部元军从博多湾西部百道源滨海一带登陆,昨晚已在此布阵的第一线指挥藤原景资所率领的五百骑兵,并没有趁元军登陆半途截击,而是在元军登陆整顿好队型后,方才按日本当时会战的惯例,由主攻部队放“鸣镝”表示进攻开始,这种战术不过是中国春秋时期宋襄公的翻版罢了。日军由一名武士单骑溺战,冲在前边,大队骑兵随后冲杀。当日本武士骑兵部队逼近时,元军鼓声大作,杀声震天,硬弓短矢,大炮轰鸣,日本武士对元军的战术,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心惊胆战,战马惊恐不前;两军刚一接触,日本武士军队便死伤严重,百道源战场日军“伏尸如麻”,元军很快推进至鹿原。

    另一部元军攻入百道源西部的赤坂,肥后武士菊池二郎武房率自己所部武士一百三十骑与元军展开战斗。大宰府少贰藤原经资所率领的武士部队,按一族一门的战斗组织形式,轮番与占领赤坂的元军进行殊死战斗,终于迫使这部分元军向鹿原方向后撤。火炮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元军撤退时,肥后武士竹崎季长率自己的族人四骑,尾追元军,负伤落马侥幸未死。元日战后,竹崎季长以自己参加战斗的经验和目睹实况为基础,绘画蒙古袭来绘词一卷,为研究元日战争留下了比较逼真的史料。在其中一幅画的左面,画有一个正在爆炸火光四射的球形铁火炮,说明火炮在这次战争中的应用。太平记中也记载:

    “击鼓之后,兵刀相接,抛射出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闪电,一次可发射两三个弹丸,日本兵被烧害者多人,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无暇顾及。”

    鹿原及鸟饲一带的元军,继续登陆,扩大占领地面。日本北九州各地武士如怡土松浦党、原田一族、日田、栗尾、山田氏等所率各队武士,先后赶到战场,一队一队轮番进攻元军。尽管武士军队人数不少,但就每一队而言,都教元军为少,因而死伤惨重。

    这时,另一部分元军从博多湾东部箱崎方向登陆,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夹击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本武士。该地守军大友赖泰的武士队伍经不起元军的夹击,开始向东南方撤退。由于大友赖泰部队的撤退,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

    二十日,元军与日军激战了一整天,近傍晚时候,博多湾箱崎等地先后落入元军之手,日军被迫全军撤退,但元军紧紧咬住不放,随着撤退的日军节节进逼。元军左副帅、作战指挥刘复亨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从高坡走下骑马前进。这个情况被日军前线指挥藤原景资发觉,他立即引马搭箭,将其射落马下。元军统帅受伤,使进攻的势头略受挫折,加之天色昏暗,遂停止进攻。这时,日军方摆脱元军的追击,迅速退往大宰府水城。日军撤退后,没有来得及逃走的老幼妇女,被俘近一千五百余人。

    夜幕降临后,战斗基本停止,受伤的左副帅刘复亨,先行上船。元军统帅忻都召集其余将领讨论明天的军事行动。经过一天的战斗,元军对日本武士的勇猛战斗,颇有惧意,而且对一队队参战的武士部队难以估计其准确数字,以为数倍于元军。同时元军虽然占领了滩头阵地,但死伤不少,兵疲矢尽,并且统帅受伤,这些对久经战阵的元军统帅忻都产生了影响,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出战争双方的形势。高丽军将领金方庆比较冷静,他看到当时的战争形势对元军比较有利,只要坚持苦战,便能攻克大宰府,保住阵地以待援军。所以,他建议:“我军虽少,但已入敌境,人自为战,即孟明焚舟、淮阴背水计也。”但是另有打算的忻都否决了金方庆的意见,他认为:“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策疲兵入境,非完计也,不若班师。”于是忻都决定,全军撤退到船上,明日班师。

    如果元军就此班师回去,到也不算失败,顶多是打个平手,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忻都决定班师的前一天晚上,博多湾出现了罕见的台风暴雨。

    日本群岛四面环海,除东北部沿海外,均被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暖流所环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潮,气候形成较温和潮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在每年八、九、十月间,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台风袭击;博多湾恰好正位于台风的袭击区内,恰好就在元军准备回国的最后时刻,台风也恰好赶到了。

    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文水之役”。

    第二天即二十二日早,日军在大宰府水城列阵,但不见元军进攻,派出侦察人员始知博多海面已无元军船只,元军撤退了。日本朝野对突如其来的台风赶走元军十分惊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拜神的活动,称为“神风”。此后“神风”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公元1945年。

    三、第二次东征日本上忻都抢功,破坏作战计划

    文水之役后,日本镰仓幕府吸取了教训,懂得以往的计划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必须从新整顿军备,巩固国防。北条时宗增强了本州岛西部的兵力,然后开始在

    博多湾沿岸建造石坝垒座作为反抗元军入侵的防御工事。石坝西起今津,东至箱

    崎,坝高约五、六尺,厚约一丈,沿自然地形长达二十余公里。这个工程由大宰

    少贰藤原经资负责建造,凡在镇西领有土地的武士,按其领地面积多少,分担筑

    坝的任务。该工程费时五年,直到弘安三年公元1280年方始完工。这个石坝

    在元军第二次入侵的防卫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幕府在加强镇西防务力量的同时,在建治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下达异国

    征伐令,准备入侵高丽。命大宰府少贰藤原经资准备船只和水手,并动员镇西和

    中国西部的武士参加出征部队。原定于建治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准备齐妥,

    即刻出发,但届时幕府并未下令出征,而是将动员起来的武士用于修筑石坝,以

    加快石坝的进度。不过,既然幕府以出征高丽作为动员武士的借口,尽管部队没

    有出征,已有部分武士未经幕府批准,即自行侵扰高丽南部沿海。为此高丽王呈

    请忽必烈迅速进攻日本,以解本国受日本扰边之苦。

    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派遣元军入侵日本的目的,在于威吓日本,使其迅速通

    好,尚无灭日的决心。忻都等元军统帅利用忽必烈的这种想法,巧妙地掩饰了遭

    风败退的事情,以入其国败之的战绩,上报世祖。忽必烈信以为真,认为日军

    在元军的打击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必将立刻与元通好。因此,大赏征日有功

    将士,同时决定派出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携带国书出使日本,

    以求通好。四月,元使杜世忠一行绕过大宰府,直抵长门室津今天日本本州西

    南沿海山口县,企图顺利地闯过关卡,到达京都或镰仓。但长门守护却将元使

    杜世忠等人押送大宰府,然后上报幕府。北条时宗得到此消息后,立命将元使送

    至镰仓。

    九月七日,刚愎自用的北条时宗,既无接受国书,也不考虑其他后果,下令

    将元使杜世忠一行三十余人斩首于镰仓龙口,只放逐了四名高丽船员。因此,元

    使被杀的消息并没有立刻传入元都。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这是忽必烈注意到杜

    世忠等尚无消息。南宋降将范文虎奏请以个人名义写信给日本政府,请求通好。

    范文虎的使者周福,在同年六月入日,八月被杀于大宰府。忽必烈要求通好的努

    力毫无结果,迫使他下了征服日本的决心。同年,忽必烈任命忻都和洪茶丘为第

    二次征日的元军统帅,同时命令高丽王再次造舰九百艘。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

    年,杜世忠被杀的消息传来,忽必烈征日决心始定,遂着手建立海军。

    忽必烈命范文虎去江南收集张世杰旧部及其他自愿从军者计十万人,战船三

    千五百艘,组成江南军,由范文虎统帅,从庆元今浙江宁波起航,跨海东征

    日本。这一路军队的派出,很大程度是由于南宋灭亡后处理投降兵卒的需要。另

    一方面,另命洪茶丘至东北,招募沈阳、开原等地自愿从军者三千,归洪茶丘统

    领。忻都仍统领蒙族军。又任命高丽将领金方庆为征东都元帅,统帅高丽军一万

    、水手一万五千,战船九百艘,军粮十万石。三军合计近四万人,组成东路军,

    取道高丽东征日本。军事部署完成后,忽必烈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

    ,召集两路征东军统帅会议,并任命宿将阿刺罕为两路军总指挥。会议确定,两

    路军各自择日出发,于六月十五日至壹岐岛会师。同时,忽必烈命令各船携带农

    具,以备占领九州后做囤田之用。由此可知,忽必烈征服日本之心甚坚,并作了

    长期征战的打算。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元世祖忽必烈征日军事部署已

    经基本完成,即将择日下令出征。恰值此时,高丽王上书朝廷称日本武士犯边。

    于是,元世祖下令征日大军出发。五月三日,元军东路征日军进攻对马岛的世界

    村上岛佐贺浦、大明浦,守岛日军奋勇抵抗,但因重寡悬殊,全部战死。元

    军占领对马岛后,不顾忽必烈的指示,大肆杀掠。五月二十六日,东路大军进入

    隐歧岛。元军占领隐歧岛后,理应按忽必烈在军议会上的指示,在此等待江南军

    。但是,忻都自恃有上次战争的经验,且兵力多于上次,尤其是出于对于南宋降

    将蔑视的心态,恐怕江南军抢占首功,因而在没有对日军的防御措施进行侦察的

    情况下,贸然率军自隐歧岛出发,驶向博多湾。

    日本九州及中国地区地图

    这里有必要作出解释。在有些资料中,称江南军和东路军的会师地点是壹歧

    岛,而在有的历史资料中,则说是隐歧岛;对于东路军先行攻占的岛屿,壹歧岛

    还是隐歧岛也争论不清,更有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

    地点。壹歧岛属于今天的长崎县,在九州的西南;而隐歧岛则属于本州中国地区

    的岛根县,在九州的北面。从第一次东征的情况看,元军过对马海峡,占领壹歧

    岛,逼近肥前沿海,说明这个壹歧岛就是今天长崎县的壹歧岛,而由于这里离陆

    地近,登陆比较容易,再加上第一次东征元军又占领过,因此第二次东征很可能

    就把两军的会师地点放在这里;而忻都在第二次东征中先占领的岛屿,很可能是

    隐歧岛,在骚扰了日本的长门今山口县和九州北部后,才南下赶往壹歧岛与

    江南军会师,这也符合东路军的进军路线。当然,也可能忻都并未攻占隐歧岛,

    而是直接进攻了壹歧岛,然后又由此北上进攻博多湾,这也比较符合常规上习惯

    。笔者很难从这两种可能中作出取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会师的地点应

    该是壹歧岛

    六月六日,东路军舰队出现在博多湾附近海面。与此同时,忻都还派出一只

    小型舰队,前往长门海域,以牵制长门的守军,使其不敢救援大宰府。元军进攻

    长门的消息,震惊了镰仓幕府和京都。民心不稳,舆论惊慌,以致市中无米,民

    有饥色。谣言一个接着一个地传来:元军占领九州、元军已从东海、北海入侵等

    等。朝廷的公卿大臣尤为恐慌,在朝议中甚至有人主张迅速将朝廷迁往关东,招

    募武士浪人守卫京都等。后宇多天皇亲临神宫祈祷七昼夜,龟山上皇在清水神社

    祈祷,又派人去伊势神宫祝词:愿以身代国难。各王公大臣纷纷向寺、社献币、

    写经、诵经。

    北九州镇西守护所得知元军入侵对马、隐歧后,在镇西奉行少贰藤原经资率

    领下的守护部队立即进入沿海石坝阵地,严阵以待。总指挥仍为藤原经资,大友

    赖泰作副手,在他们领导下,有藤原领导的三前二岛的御家人武士部队、大友

    的丰后武士部队、筑后守护北条宗政、肥后守护安达成宗的、以及岛津久经所率

    领的萨摩、大隅、日向三地的守护武士部队。参加第一线的战斗人员大约有四万

    余人,连藤原经资的父亲、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