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所谓高雅低俗 (第2/3页)
学习求知’这几个字有条件反射式的抗拒!”
“那么,求知到底是什么含义呢?”魏林答道。
“具体而言,所谓的求知更像听歌只喜欢听最*的部分,而对其完整的铺垫过程则不会有那么多的关注!这些铺垫的过程,会被一目十行地扫描过去,如果具体的细节还无法引起读者的注意,那对读者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废话!”王豫文接着说:“因此,所谓的作家其实就是把某些读者心中想说、而自己暂时说不出来的话,以一种比较简明的方式说出来了而已,也就是说,你一定也要写出读者自己的无礼、蛮横和不讲理;你的语言一定要够简明,只要是够简明,即便不怎么准确,逻辑过程完全谈不上严谨,都可以被读者容忍和接受,读者常常关注的,其实是你的话是否契合自己的潜意识,其次才会去关心你是否偏激,至于得出结论的逻辑过程,多数人不愿意,也不能够去接受和分析;而且,那些四平八稳的话常常因为很难说出读者心里的话而被斥为正确的废话。偏激在很多时候反而是好事,这就是很多作家在写作成名作时精神状态可能不太好,却能写出名篇的原因。举个例子,如果关注度满分为10,正确的废话关注度可能只有5,偏激的话关注度则肯定大于5。进而,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推断,作者不见得比读者高明多少,作者和读者其实还一定要有相近的潜意识水平,或者说思维方式,否则,作者就会因为思维方式差异太大而无法吸引大批读者,不可能成名;因而,与其说是作者有多高明,不如说是作者比读者更会驾驭语言和逻辑,仅此而已。我们甚至可以说,所谓的作者只是和读者一样的人中,比较会驾驭逻辑和语言的那几个!所以,你所谓的高雅与严肃的作品,更多反映的是,这些作品的对象本来就不是普通大众,而是做相关研究的学者,因此,难道你不觉得,这种要让所有普通人都成为学者的思维方式本身,才很有反思的必要吗?”
“其实,之所以很多在你看来,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也能够成为引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读者的潜意识!”王豫文补充道。
“是一种什么样的潜意识呢?”蒋文睿一直在座位上坐着,一声不吭,听着王豫文在那里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感觉自己完全就插不上话,这时候,突然找到一个机会,好奇地问道。
“你想想看,读者大多数都是一天到晚很忙碌的普通工薪阶层,他们想要获得的,其实是自己观点、结论的被认同,臆想的被验证,以及情感的被抚慰,而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学术兴趣。很大一部分人在潜意识中,常常还坚持着一些很偏执、荒诞的结论,并一直在为这些结论寻找存在的正当性依据,所以这些人基本不会关注作者得出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