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赵寒梅的理论 (第2/3页)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任何想看的内容。这就是手机的优势。试问一下,在坐的所有前辈们,你们手中的媒体形式,哪一种能够做到手机的快捷方便?”
    赵寒梅的一连串问号,确实难住了在坐的每个人。因为他们都是做了大半辈子的纸媒。一贯的夜郎自大已经让他们丧失了对新事物造成的威胁的判断能力。
    赵寒梅见无人应答自己的问题,便接着往下说:“我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做移动互联网?可能很多做了半辈子的媒体人都不能将这个简单的问题讲清楚,更何况要弄懂它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移动互联网最明显的改变是在新闻的形式上,在互联网上看新闻,你看新闻不是看新闻本身了,而是开始看后面的跟贴。我的海岸线重在策划后面的跟帖,我需要大量的跟帖来培养一个一个的热点,用这些热点来吸引广告客户。如何策划热点?我就需要我手下的们开动脑筋,想方设法的为我培植热点。这样的工作量有多大?海岸线的一个,需要自己策划热点跟帖,挨个查看每个跟贴的内容,即便是这个跟帖就是读者一时兴起在上面跟了一句国骂,都要斟酌再三,为何读者会如此反应。可以这样说,海岸线的工作量太大,一个人干了三四个人的活,我个人觉得给她们多点工资,合情合理。”
    然后赵寒梅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海岸线为何能于整个海城日报社,拥有的财务部门。她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疯狂席卷之前,如果我们的记者还只是传统的制造文字、内容,却不懂得将新闻作为产品进行运营和推广,早晚被大浪淘沙。而如何学会将新闻进行运营和推广,就需要从头培训传统媒体人的理念。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金钱做后盾。海岸线拥有的财务部门对于后期的运作,都是极为重要的保障。
    赵寒梅还拿出了海岸线娱乐部主任吴四月做的一份创意策划报告书。吴四月在这份报告书中列出了几个很重要的观点,如何将策划做大、做火。吴四月认为,策划一则新闻,想引起读者们的关注,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任何大的策划必须要具备争议性,有正反方意见的表达,这就可以涵盖很多层面的人来关注;二要有基本的民调,一则新闻连个基本的民调都没有,谈何热点?三要将这则新闻带入一个社交的环境里阅读,现在都是网络虚拟,不知道你的真实名字却能谈得热火朝天。赵寒梅自豪的将这份报告书打印了十几份,分给了在坐的每一个人。
    “我想,如果你们的媒体中也有人能够做出这样的报告书,媒体转型指日可待。”最后,赵寒梅在自己的发言末了特别感谢了各个部门的“老大”们,感谢他们允许了自己部门里的精英转岗到海岸线。并承诺,今年年末,海岸线的广告创收不少于一个亿。
    一个亿啊!不少人对于赵寒梅如此的夸下海口表示惊奇,不过再一想,早在海岸线刚刚在报社站稳脚跟的时候,赵寒梅已经拿回了5000万的广告合同,还是现金。按照海岸线现在的发展态势,年末冲破一个亿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不过,她这么一个年纪轻轻的女人,凭什么能拥有如此好的发展平台?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不服气。
    如果海岸线真的像赵寒梅说的这般好,为何当初闫峰不将收购海岸线的重任交给自己呢?想到这里,个个人心里都觉得不痛快,只不过当着闫峰的面不敢轻易抱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