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6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第2/3页)
大将军新政,颇有振聋发聩之处,然琰私心有所惑焉。昔周公制礼,孔子述经,皆所以明人伦,正人心,此华夏之根本也。今大将军兴工学,倡匠技,乃至商贾之事,皆授官秩,是否恐有本末倒置之嫌?传有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若匠械之巧重于诗书之教,琰恐礼崩乐坏之渐也。』
斐潜微哂,『先生之言,乃老生常谈耳。昔管子治齐,设轻重九府,通鱼盐之利,遂成桓公霸业。太公望亦出于贩鬻之间。岂可谓商贾无益于国乎?周礼亦有云,「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禹圣,尚躬亲治水,手胼足胝。墨翟之守,公输般之械,皆利国利器也。今先生独尊诗书,而轻百工,岂非偏颇?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若固守陈规,何以应世变?』
崔琰自称『野人』,斐潜也就顺势称其为『先生』,两人默契的回避了一些问题。
崔琰颜色稍变,但是依旧说道:『大将军引古证今,琰受教。然论有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小民无知,方能畏天命,敬大人。若使匠役皆通文墨,商贾尽知法令,则上下之序乱矣。琰恐其如决堤之水,一旦漫漶,难以制也。』
斐潜正色说道:『先生谬矣!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又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若愚昧,邦本何固?昔卫文公衣大布之衣,务材训农,通商惠工,遂能中兴卫国。若依先生之言,使民愚昧以驭之,此非治国,实乃牧畜也!孔子曰,「有教无类。」何以先生之教,独限于衣冠士子耶?』
崔琰额角微微见汗,又是再拱手而道,『大将军言重矣。琰非欲愚民,实惧礼法弛坏。观大将军治下,颇多更张,其势甚急。譬如均平田亩,其意虽善,然似与民争利,恐失豪右之心;又设考功课吏之法,似弃乡论清议,而专尚刑名术数,琰恐长此以往,礼乐不兴,仁义弛废。昔日暴秦之亡,皆因苛法峻制,不施仁恩。大将军乃汉室柱石,当以儒术为基,缓图王化,何以效商君之急策耶?且土地乃祖宗所遗,举荐乃乡评清议,此二者实系国本。琰恐人心动摇,非社稷之福也。还望大将军缓图之,以安天下士人之心。诗云,「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宜怀柔也,自然天下归服,还请大将军三思。』
还『怀柔』,还『缓行』?
比起其他穿越者来说,斐潜都已经算是够慢了。若是按照所谓『正常』速度,斐潜现在都应该是开拓外太空,平行宇宙去了……
斐潜默然片刻,似乎在感慨着一些什么,然后缓缓的说道:『吾尝读史,有一事不明,愿先生教之……自孝武独尊儒术,迄今四百年,何以胡佛之教,反行于中土?彼教义理浅薄,多有愚蒙之言,何以能动华夏之民心?』
『胡佛?』崔琰有些没反应过来。
不是说缓行么?
跟佛又有什么关系?
关中……
不是五方上帝教么?这不是道系的,而是佛系的?
崔琰一时之间有些思维混乱起来。
他并不知道,斐潜的感慨,并非是针对于崔琰个人,而是对于历史。
百姓愚昧么?
确实。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在历史长河当中,百姓如河内的鱼,奋勇一生,为得就是在上游去产卵,然后鱼卵顺流而下,变成小鱼之后又是再继续父母的道路。
有熊年年立于河中,岁岁饱餐,可是鱼群之中绝大多数鱼,都不会管落入熊嘴里面的鱼是如何的苦痛。
唯有极少数的鱼,试图脱离河流的束缚,跃出水面观察四周。
崔琰是其中一条。
孔子也是。
斐潜则是另外一条。
若是历史真的按照孔子所规划出来的路线,指引的方向去走,华夏会很精彩,很强大,很辉煌的……
孔子说,『有教无类。』
他们表面上都说好,说遵从孔圣人的教诲,然后『有类方教』。
儒教,被汉武帝捧上去了,也就和下面的脱离了,高高在上,飘在云端,却忘记了孔子当年是坐在树下,走在乡野之中,传授知识道理。
脱离出来的间隙,原本应该是本土教派,道教的生存空间。
但是道教么……
也想要『上进』啊!
道教觉得儒教待着的那块云彩,原本是属于道教的啊……
两家在上面争,下面光明照耀不到的地方,自然就有黑色或是灰色来填补。
于是乎,才有了佛教兴盛。
佛教敏锐的察觉到了历史上儒教道教在中下层的空白,于是便渗透进来,填补了这个『缺口』……
人类,对于知识的渴求,是一种本能。
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心灵的慰藉与内在和平,普世的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哪一项不是儒教,或是道教,亦或是佛教等的『本义』?
是人类本身需要这些,所以才有了各种『教派』,而不是有什么『神圣』、什么『天帝』闲着无聊玩耍,才有了人类。
就像是皇帝。
先有六国,方有始帝。
先有民众百姓,才有国家,然后才有皇帝。
对于教派来说,其权威来源于『信仰』,而对于皇帝来说,其权威来源于『公信』……
两者名称不同,但是实际上是类似的。
斐潜没有着急说什么。
崔琰思索了片刻,说道:『胡佛之兴……盖因世道昏乱,黎庶苦厄,故求寄托于来世耳。亦或道家清静无为,未能慰藉人心,遂使胡教乘虚而入。』
斐潜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先生所见,与某略同……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