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日暮西山 第一节 热泪盈眶 (第1/3页)
日军在二战时期的军力可以说是坐了一会过山车的,37年以前就还比是过山车刚刚启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迅速增兵,兵力比战前一下子扩充了好几倍,征召的士兵基本来自于战前储备的预备役,也基本都是有实战经验的预备役士兵,此时日本陆军的军力正处于一个上升期,不论是整体的战斗力还是士兵的单兵战斗力,都大大优于中国军队。(
抗日之兵魂传说)
这个过山车一路的上升,终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达到了顶点了,陆军的师团从37年的十多个一下子就把番号排到了过百了,整个陆军的士兵人数极度的膨胀的,而这时候看着庞大的日军陆海军,整体的战斗力却不如37年了,原因很简单,预备役全部征召完后,就得从平民中开始征召,训练后就派往战场,直接面对残酷的战争。
而到了43年底和44年初,为了维持从太平洋到东南亚,从日本本土到中国这么广大的地区内的军力呢,战时内阁又修改了征兵法,把征召士兵的年龄扩展到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这说明随着兵员的消耗,不得不用扩大兵源征召范围来弥补兵力的不足了。
比如这个第四十七师团,根本不是那些野战师团的编制,要按人数说,连甲种师团的三分之一人数都不到,才三个联队和一些辅助部队的编制,一万来人,都不如日军在37、38年成立的混成旅团人数多。(
大神,劫个色)
而战斗力就更不敢恭维了,比如这个第九十一联队,是在日本国内征召的平民,经过三个月的紧急训练后,就作为第四十七师团的先遣部队派往了中国战场,原先是打算作为守备部队使用的。看看据点和交通线,守守炮楼子和城镇啥的,没打算深入到八路控制的山地来作战的。
由这个联队组成的救援队,别看好几千人。真正打过仗见过战场的加一起也就二百多人。大多是军士、上等兵等是从作战部队抽调来带新兵的,甚至一些带兵的尉官等都是新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还不如那些军士呢!
比如带领开路的自行车中队和步兵大队的这个大队长,原先是驻台湾的部队里的军官,欺负老百姓倒是很拿手的,他就没上过战场!没和八路交过手。他这个中佐那纯粹是当驻屯军用年头熬出来的!所以头半夜一遇到八路的伏击,士兵乱了,他也乱了方寸,连对手的影子都没看清呢,就下令全线撤退了。(
倾城国医)
可以说日本陆军现在把尚存的精锐部队基本都调往了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里的主力部队也抽调出来去执行大陆交通线作战计划,替换来担任对付八路军的部队。很多就是这种临时组建的三流守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