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三百章 安民2  元末新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正文 第三百章 安民2 (第3/3页)

安军的军歌传遍万金海、刘正风、夏侯恩等部。各部军士也是喜爱。

    于志龙有心拉拢曲波,这次出师,特令曲波部为中军。

    咚咚咚的小鼓声先是自中军开始奏响,随之前军、后军随之而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各部士卒齐声唱,步伐更加整齐,原先的身上寒意渐渐忘却,于志龙和曲波,孔英等在马上轻唱,想起大秦军锋无敌,铁血纵横中原、江淮,立下一揽九州的伟业不禁渐渐热血沸腾。

    一遍唱罢,再起一歌。

    “批铁甲兮,挎长刀。 与子征战兮,路漫长。

    同敌忾兮,共死生。 与子征战兮,心不怠。

    踏燕然兮,逐胡儿。 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

    这是汉代的一首军歌了。正是唱着这首歌,汉军出塞三千里,重创北匈奴,吓得单于连夜逃跑。从此之后在中国成语中又多了四个字“勒石燕然”。勒石燕然也和封狼居胥一样,成为后世无数军人追求和向往的功绩。

    这些军歌的背景于志龙早有吩咐,一一讲述各军士们,如今靖安军的目标与当初的大汉军几乎无二,虽然这些新卒们当初投军主要是为了活命,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不过于志龙在军中已经开始注意引导各级军士将佐的思想,特别是手下的这些大小将领,在闲暇时经常与他们讲评历史典故,沙场征伐的案例。

    自古男儿多热血,军中勇士多有立功业之志。除了博取俸禄、军功外,谁不想扬名天下,后世铭记?

    士卒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些活生生的故事比起那些杂居和评书可是有趣的多了。听得多了,众人对于志龙能知晓这些古事多有好奇,大家都是马上奔波厮杀的人物,这于志龙年纪轻轻怎么就知道的这么多?

    谢林倒是给大家解了惑。于志龙几乎每晚研读《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些典故应是自书中得来。

    谢林说的基本没错,于志龙虽有前世的记忆,不过他毕竟不是史学系专业,对于历史大事只是知道大概趋势,细节年代大多知之不祥,为此才辍夜耕读,晦学不倦,论耕读勤奋,绝不亚于后世百万学子的炎夏时节的大考。

    为了给士卒解乏,于志龙索性请了一些自愿随军的说书艺人,给以军籍,他们也无需作战,只是在暇时给军卒们唱讲历史军事故事,主旨内容还是李广、霍去病、杨继业、岳飞等精忠报国的典故。同时于志龙也定期组织将佐,组织对过往战例等的得失、因果的辨析,讨论,努力提高这些部属的眼光和指挥能力。

    至于以前就要求各级将佐必须习字、读书的军纪,仍然大力贯彻。只是现在军事频繁,得闲时间太少,于志龙还无法组织对将佐们及各级军士系统化的文化培训,暂时以简单的识字,读懂军令传文等为主。

    后世名家有言: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前宋军制是扬文抑武,导致军事思想、军事体制、将兵的素质完全僵化和退化,而且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到了满清,朝廷的愚昧和愚蠢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满朝文武根本不了解当代军事技术的进展和威能,固步自封,想当然的自诩为天朝上国,这落后挨打也是必然。于志龙绝不愿再步后尘,现在就想着一点点着手,先从将士识字做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