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381章 朝会上的进谏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381章 朝会上的进谏 (第3/3页)

 第二日便是12月1日,是崇祯元年最后一次朝会。由于天气寒冷,外带风雪,朝会的地点便挪到了气势恢宏的皇极殿内。

    同样是因为天气的缘故,1000余人的朝官,最终上朝的大约还不到800名。不过这同崇祯上位一来,一直不重视朝会的作风也有些关系。

    原本就已经形式化的朝会,在成立了内阁会议和国是会议制度之后,基本上涉及朝廷的大事,就被这不到70人的高级官僚所决定了。

    以往在朝会上低阶官僚弹劾高级官僚,从而一鸣惊人的现象,在崇祯元年基本上就没出现过。

    因此在这又冷又干的清晨,不少低阶官员干脆就请假不受这个罪了。

    当鼓乐齐鸣,崇祯从后殿出来上座时,一干交头接耳的官员们顿时肃静了起来。在礼官的指挥下,内阁和六部大臣率领百官向皇帝跪拜行礼。

    百官行礼完毕之后,朱由检便对着身边的王承恩点了点头,示意他开始宣布朝会。

    朱由检总觉的今天昏沉沉的天色预兆着,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他的预感很快变成了现实。

    宣布朝会开始没多久,言官邹毓祚、章允儒、刘斯琜三人依次上奏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对于内阁将要推行的,地方总督区及地方都督府官制改革不满,认为这有违祖宗成法;

    第二件是对于总参谋部准备在各地建立野战军部队感到不满,他们认为现在大明已经是亢兵亢将的状态下,再花费一笔巨大的军费组建一支新军,完全是无谓之事。

    先不说建立这只军队是不是必要,光是为了组建这只军队就有可能让大明国库破产的危险,就不能赞成这个冒险的方案。而且君王治理天下,应当注重于道德教化而不是自持武力。

    第三件是京城各所学校教授的新学,不尊孔孟之道,还时常非议古今贤人,比如把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说成了道学先生用来伪装自己的道德盾牌,事实上这些道德先生都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的伪君子等等。

    他们强烈请求朝廷颁发命令,对新学进行整顿,禁止这些人诋毁古今贤人。

    三人刚刚退下,王守履、钱士升、钱元慤几人又出列上谏,弹劾内府插手煤、铁、纺织等行业,在北方市场上打压民间的产业,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

    并且还仰仗着自己的特殊地位获取了免税的待遇,搞得民间商人完全没法与之竞争。

    江南原本一年生产棉布2、3千万匹,但是今年起码足足少了3、4百万匹,导致民生凋敝,市场萧条。

    而朝廷对于生丝市场的管制,更是与民争利。今年户部征收的生丝加上丝绸税收高达125万两,而往年不过3、40万两,几乎增加了3倍。

    末了,钱元慤还引用了李三才《请停矿税疏》的一段话,“皇上爱珠玉,人也爱温饱;皇上忧万世,人亦恋妻孥,奈何皇上欲黄金高于北斗,而不使百姓有糠秕斗升之储?皇上欲为子孙千万年,而不使百姓有一朝一夕之安!”大有为李三才翻案的意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