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三百八十五章 向着更远的太空前行 (第3/3页)
数控车床还在运转,刚加工完成的钛合金适配器摆在检测平台上,工程师们正围着测量仪器发愁。“0.05毫米的间隙,用碳纤维填充剂填补,再用激光焊接加固。”吴浩拿起卡尺亲自测量,“填充剂要选耐高温的,箭体飞行时适配器温度会达到 120℃,不能出现软化失效。”
工程师们立刻行动,将特制的碳纤维填充剂注入间隙,激光焊机的蓝色光束在适配器表面移动,融化的金属将填充剂与榫头牢牢结合。48小时后,第二次全箭模态试验如期进行——当激励器发出特定频率的振动时,屏幕上的一阶弯曲模态频率稳定在 7.9Hz,红色振动区域彻底消失。
“测试成功!所有模态频率均满足设计要求,结构安全系数 1.2,远超标准值 1.05!”测控工程师的欢呼声在厂房内回荡。吴浩长舒一口气,看向身边的周向明:“接下来进行全箭电气系统联调,重点测试逃逸系统与箭体的协同响应速度,必须保证航天员在紧急情况下,1.5秒内脱离危险。”
电气系统联调的核心是验证逃逸塔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与箭体控制系统的联动。当模拟发射台爆炸信号发出时,逃逸塔需在瞬间点火,带着载人飞船脱离箭体。吴浩坐在测控方舱的主位,手指悬在应急触发按钮上:“启动模拟故障,3,2,1!”
屏幕上,逃逸塔的点火信号延迟了 0.2秒——虽然在允许范围内,但吴浩并不满意。“查一下信号传输路径,是不是光纤接口的衰减导致延迟?”他调出信号波形图,发现光纤接口的插入损耗比设计值高 0.1dB。“更换低损耗光纤,接口处加装镀金连接器,把延迟控制在 0.1秒以内。”
三天后,电气系统联调圆满完成,逃逸系统的响应时间最终定格在 0.08秒。与此同时,航天员的 7天模拟驻留训练也顺利结束,骨密度监测数据显示,三名航天员的骨流失率仅为 1.5%,远低于预期的 3%,人工重力模块与营养补给方案的优化取得了显著效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