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五章 亲情和战友情  简单活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六十五章 亲情和战友情 (第2/3页)

的。二战初期,隆美尔还只是一名小小的师长,但是他的部队猛冲猛打,被称为“魔鬼之师”。后来德国为了挽救不争气的意大利,希特勒把隆美尔派到了北非战场,帮助意大利,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可谓是一战成名,“沙漠之狐”由此诞生。

    后来北非战场形势急转直下,隆美尔败给了盟军统帅蒙哥马利。1944年发生了惊天的暗杀希特勒事件,由于隆美尔与此有关,后被希特勒赐死,念隆美尔在北非战场有功,他的妻小得以保全。

    战略大师——曼施坦因

    与隆美尔不同,曼斯坦因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他擅长于制定作战计划。德国闪击波兰的作战计划就是他一手制定的。不过,曼斯坦因最惊世的手笔是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

    关于如何进攻法国,希特勒主张直接复制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正面进攻,以硬碰硬。曼斯坦因提出异议。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我们这一代人难道还比不上上一代人吗?为什么要照本宣科呢?兵贵奇险,不如穿越阿登山区,绕道英法联军主力背后。

    由于施里芬计划泄露,希特勒最终批准了曼斯坦因计划。结果,德军出其不意,冒险突进阿登山区,让马奇诺防线变成了一个摆设。只用了不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就把曾经不可一世的欧洲霸主法国打趴下了。

    作为装甲兵的忠实爱好者,曼斯坦因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坦克师的最大优势就是横冲直撞,机动灵活,不停地进攻,打废敌人,打得敌人毫无反击能力。一旦停止前进,就有可能陷入敌人的包围圈。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后,曼斯坦因率领第56装甲军在开战4天内,冲入苏联境内达200公里,让希特勒拍手称快。

    有这样杰出的将领,希特勒何愁天下不定?然而,这个将领却对希特勒的指挥提出了可怕的质疑。在苏德战场上,该进攻的时候,希特勒却神经质地让停止前进。该打莫斯科,希特勒却要掉头去**克兰。反复无常,变化莫测,结果德军损失惨重,曼斯坦因的儿子也牺牲了。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在评价时说“曼斯坦因元帅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他已经证明了是德国陆军中作战能力最强的军事指挥官,大家都希望他能够胜任德国陆军总司令一职。”然而,总司令没有当上,1944年3月,曼斯坦因被希特勒解职。

    德国战败后,曼斯坦因向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投降。1949年,曼斯坦因被判处18年监禁。3年后被释放。1956年,由于过人的才华,曼斯坦因被联邦德国国防部任命为军事顾问,重操旧业,对抗苏联。1973年,曼斯坦因病逝,终年86岁”。

    我滔滔不绝地讲述完这些名将的生平后,和连长,一个1993年的老兵,争论起曼斯坦因指挥的一场最经典的战役,北顿涅茨奇迹。

    “大军啊,我来讲述一下战役进程:1941年底的莫斯科会战让开战之初连遭惨败的苏联人找回了一点信心——德军并非不可战胜,起码在冬天如此。于是1942年冬天,他们故伎重演。与去年相比,苏军有了更多的本钱,同时向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的B集团军群发动猛攻。中央集团军群在“防御之狮”莫德尔的活跃下挫败了苏军的“火星”攻势(这也是朱可夫不多的败仗之一),但南方鱼龙混杂的B集团军群就没那么幸运了。苏军的铁流碾过德军第6集团军由“独当一面”的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部队掩护的两翼,将整个第6集团军以及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人装进了口袋。

    德军突进高加索造就的巨大突出部和绵长侧翼所带来的危机终于随着第6集团军的被围集中、连续、强劲地爆发出来,不但第6集团军危在旦夕,突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也有可能被装进口袋。事实证明,苏军的战役决策者也确实有这样的雄心。东线德军的南方战线有全面崩溃的危险。

    面对如此危局,希特勒于11月下旬从列宁格勒前线将极具战略天才又在实战中被证明善打硬仗恶仗、因为攻克克里米亚半岛而在年中晋升元帅的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奇•冯•曼施坦因重新召回南方战线,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

    曼施坦因当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1、击破包围圈,营救第6集团军,恢复其与A集团军群以及B集团军群其他部队之间的联系。2、保护整个A集团军群的侧翼和后方安全。

    事实上,这两个任务都无疑是在强人所难。因为在这两个任务所涉及的漫长战线上,曼施坦因手中的机动兵力只有区区两个装甲军。如果说营救第6集团军依靠集中兵力机动突击还有一些可行性的话,保护A集团军群的后方则是彻底脱离了实际。这么点兵力要在如此宽阔的区域中抵御苏军锐气正盛的百万雄师,怎么看都是打水漂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这一地区还充斥着大量被苏军击溃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军队,这些“盟军”部队混乱不堪,作战意志和重装备不足,在战线上散播着崩溃和失败的恐慌情绪,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德军自己的阵脚。

    面对兵力极大不足的窘境和危急至斯的战局,曼施坦因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让第6集团军突围,以第6集团军本身填补兵力的缺口,同时后退缩短战线,恢复战线上的兵力密度。这是当时保住A集团军群继续前进高加索的“桥头堡”的最可行的办法。

    大家可以去看当时的战场态势图,当时的苏军就像是套到A集团军群脖子上的绞索,被围的第6集团军像挡在脖子和绞索之间的那只手一样拼命不让绞索收紧,如果这只手被砍掉,整个A集团军群都可能被勒死,所以曼施坦因决心挽救这只关乎A集团军群命运的手。

    但是曼施坦因的率部策应第6集团军突围的建议被希特勒驳回,曼施坦因第一次遭遇了元首那臭名昭著的癖好:“不愿撤退癖”。或许对于当年东线德军的野战司令们而言,希特勒这一无比顽固的癖好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当然,客观地说,希特勒是一个被成功经验所蒙蔽的人——很多德军将领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正是希特勒坚决不准撤退的严令使德军免于在1942年初遭受与拿破仑当年相同的雪崩式溃败。这种经验与他的偏执结合在一起,从1942年年末开始不断创造悲剧。

    还有一个成功的经验使希特勒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便是同样发生于1942年初的“迭米扬斯克”战役。当时被苏军包围在迭米扬斯克的第16集团军12万人依靠空运补给支撑了两个月并等到了其他部队的解围。恰好那个“总是坏事儿的胖子”空军司令戈林又在此时跳了出来,大包大揽地接下了为第6集团军空运的任务。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德军运输机部队在迭米扬斯克战役中遭遇的惨重损失尚未恢复过来,而且这次包围圈内有30多万人,还有装甲部队,补给压力是之前的3倍。戈林在对这个任务的具体需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大包大揽把活接下来,却又不认真动员运输力量,而负责具体实施的实干家第4航空军司令里希特霍芬上将获得动员的权限时局势已经不可挽回。

    尽管如此,曼施坦因仍然没有放弃努力——起码希特勒还不打算牺牲掉第6集团军,在这一点上两人难得地取得了一致——虽然这对曼施坦因目前面对的危局毫无帮助。希特勒同意向南线增兵纯属远水不解近渴,同盟国的军队也派不上用场——事实上他们不在这个节骨眼上添乱就不错了。曼施坦因只能依靠手头的两个装甲军开始救援行动——第6集团军的去留姑且不论,先突破包围圈再说!

    曼施坦因将手头的机动兵力编成两个战斗群,即:以第48装甲军为核心的“霍利特”战斗群和以第57装甲军为核心的“霍特”战斗群。曼施坦因计划以两个战斗群形成钳形攻势,击破苏军的包围圈,然而攻击还未开始,“霍利特”战斗群就被东北方向攻击过来的苏军压制得动弹不得,“霍特”战斗群只好于12月12日冒着大雪单独突击。“与死神的竞赛”就此开始。

    曼施坦因的攻击非常凌厉,势单力孤的“霍特”战斗群仅仅一个星期就于19日突破到了距被围德军仅45公里处,包围圈里和圈外的德军已经可以看见对方发射的信号弹。然而苏军于16日投入了战略预备队,猛攻曼施坦因左翼的“霍利特”战斗群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同时“霍特”战斗群也遭到了苏军新锐力量的阻击,继续突破变得十分困难。曼施坦因切身感受到了来自苏军日益沉重的压力,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辛苦开拓的救援通道正在越来越难以守住,单凭自己手中的力量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换言之,此时已是挽救第6集团军最后的机会。于是曼施坦因鼓起极大的勇气,公然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向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电命令他率部突围(虽然第6集团军一直是希特勒在亲自指挥,但在名义上该集团军当时隶属于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

    45公里的距离对于当时尚有20余万人实力的第6集团军而言绝非不可逾越——尤其是在这个庞大的作战集团要为其自身生存而战的时候。然而长期担任参谋长而非野战部队司令的保卢斯上将并不具备这样的魄力——这与曼施坦因为挽救部队而承担抗命责任的觉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回应无疑令为挽救第6集团军而浴血奋战的顿河集团军群其他部队极其沮丧。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晚年在回忆录中提到此事时均为之抱憾万分,但也都对保卢斯的选择表示理解——他们都相信保卢斯是基于自身部队的虚弱状况和对突围行动可行性的怀疑而做出决定的。当然,这话怎么看都是场面话的成分更多些,大抵是因为尚且秉承着军人矜持的曼施坦因认为公开大肆指责保卢斯并不是妥当的行为,无法明言罢了,作为保卢斯老友的古德里安更是如此。

    这样一来,第6集团军的命运已经彻底不在曼施坦因的手里了,但曼施坦因仍然率部在包围圈周围鏖战,苦撑待变,以期保卢斯能够回心转意。然而苏军不会再给曼施坦因更多的时间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早在18日就已经开始溃退,“霍利特”战斗群在曼施坦因麾下全部航空兵的支援下竭尽全力仍然无法阻止苏军的攻势。23日苏军猛将瓦杜丁麾下的先锋部队已经南下180公里,在德军战线上撕开了100公里宽的缺口,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命门”罗斯托夫城顿时门户洞开。

    面对如此重大的危机,手中再无预备队可用的曼施坦因只得从“霍特”战斗群中抽出精锐的第6装甲师前去抵挡西北方向狂飙南下的苏军,坚守“通道”的部队已成强弩之末。24日苏军向“霍特”战斗群发起反攻,山穷水尽的“霍特”战斗群抵抗两日后被迫撤退。29日,“霍特”战斗群已经被击退至距斯大林格勒200公里以外的地区,解救第6集团军的希望终于彻底破灭。

    事实上曼施坦因已经无暇去管第6集团军的死活了,他正面对着比第6集团军覆灭严重千百倍的危机——无论如何都要挡住突向罗斯托夫的苏军,否则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都将被装进口袋。战事至此,曼施坦因果断放弃了第6集团军,现在他只能希望第6集团军能够尽可能地多抵抗一段时间、多拖住一些苏军部队,使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撤离高加索突出部。

    兵单将寡的德军使出了浑身解数拼死抵抗和迟滞苏军,但是战局仍在不断恶化中。1月7日,苏军前锋已经突进到距罗斯托夫仅60公里处,然而希特勒此时仍然没有批准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面对希特勒的“不愿撤退癖”,忍无可忍的曼施坦因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不撤出A集团军群,顿河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都将遭受和第6集团军相同的命运,那将是“第二个斯大林格勒”。恰逢1月中旬B集团军群其余部队在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攻势中全线崩溃,该集团军群就此被撤销,其麾下部队分别归入顿河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或许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令希特勒多少清醒了一些,或许是第6集团军业已绝望的命运和曼施坦因那“第二个斯大林格勒”的措辞触动了希特勒的神经,希特勒终于在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