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十二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9  屠龙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十二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9 (第2/3页)

佑皇上左右,听候调遣。”

    张士行还要再说些什么,盛庸一把将他推走,道:“事急矣,快走。”

    张士行只得与盛庸洒泪而别,向京城疾驰而去。

    燕军渐渐靠近江岸,盛庸列阵以待。陈瑄命船上开炮,炮声隆隆,火光闪闪,矢石横飞,岸上南军被打得抱头鼠窜,阵型大乱。

    燕王命诸将鼓噪先登,朱高煦、丘福领数百精骑直冲盛庸军阵,盛庸军连败之余,兵无战心,见燕军冲来,便弃戈而走,四散奔逃,燕军追奔数十里,南军溃不成军,盛庸单骑逃遁,其余将士皆解甲投降。

    诸将请乘胜直插京城,燕王朱棣却冷静分析道:“镇江乃咽喉之地,若此城不下,往来非便。今当先取镇江,断敌臂膀,而我后路无忧,则彼势益危矣。”

    于是燕王令陈瑄将其属下战船悬挂燕军黄色旗帜往来江中,镇江守将指挥童俊在城中望见,惊道:“陈瑄战船皆已降,我将何为?”遂率众而降。

    燕王大喜,将童俊等人皆官升一级。

    次日,燕王率领大军进驻龙潭。燕王朱棣仰望钟山,怆然流涕。

    左右诸将见此情形,惊问道:“今大功垂成,当欢欣鼓舞,殿下因何悲怆至此?”

    燕王无限感慨道:“孤异日曾渡此江入京,拜见皇考,彼时皇考身体尚健,龙行虎步,声若洪钟。后因奸臣拦阻,不渡此江已有数年,今孤至此,音容宛在,唯余孝陵。瞻望云霄,怀念考妣,悲不自胜,故此泪下。”

    左右闻之,无不涕下。

    张士行快马加鞭回到京师,入宫见到建文帝,将陈瑄舟师归降,燕军已经渡江的消息一一禀告。

    建文帝闻言大惊,这时镇江投降的消息也已传来,建文帝更加愁眉不展,绕室徘徊,有些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喃喃自语道:“朕以一国对一隅,何以至此?”

    张士行上前一步道:“平心而论,坏陛下大事者,李景隆也。郑村坝、白沟、济南三战三败,丧师辱国,燕军此后不复制也。”

    时群臣在侧,黄子澄哭拜于地道:“大事去矣,我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恕此罪。”

    方孝孺从右班武臣中将李景隆揪出,愤然道:“陛下当斩李景隆,以振军心。”

    李景隆跪倒在地,双股战栗,不断叩头求饶。

    建文帝看在眼中,有些于心不忍,毕竟是自己的表兄,他对方孝儒等人道:“曹国公虽然有罪,然今日兵临城下,不宜斩杀大将。徒然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朕以为不如令曹国公戴罪立功,与周王二人赶赴燕营议和,许以割地,划江而治,再做打算。”

    方孝儒道:“前番遣宁国公主前去议和,燕王不准,今遣景隆、周王二人,恐事不谐。”

    建文帝道:“权且是死马当活马医。况周王为燕王同母弟,情分不比他人,也许有效。”

    群臣默然,此刻大家皆知京城不保,各思退路。

    李景隆叩头谢恩,急忙下殿去了。

    黄子澄看着李景隆远去的背影,感慨万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