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以文会友 (第2/3页)
一个钟头。地址实在太偏僻,居民大概都有戒备,就到了大方巷附近也不容易问清。想找寻一面苏联红旗,找着了,但车一转弯,又看不见了。因为房屋太矮,旗杆不很高,故不甚显著。想起了重庆枇杷山的苏联大使馆,那真是有天渊之别了。
高耸在山头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襟带双江,俯瞰全市。红旗一面迎风招展,附近至少一公里的半径内似乎都可以望见。每逢十月革命或红军纪念节,山头贺客云集,馆厅可以容纳千人。……但这儿是大方巷。不知本来是哪一位二三流人物的公馆,今天突然升了格,房屋本身的外貌就好像我们整个中国成为了“四强之一”或“五强之一”的那样。
汽车、卡车在馆前的空地、馆内的庭园里,露天陈列着。一进门,在廊道上摆着办公桌,接受外来的文件或访问。好几位在重庆常见的熟面孔,站在进门处呈现出欢迎的喜悦。
费博士的办公室就在进门后右手的一间,依照苏联的习惯,他的办公席和接客席,在室的东北隅,丁字形地斜陈着。
博士现在是大使馆的参事。大使听说昨天到上海去了,还有一位米参事,今天午后也要到上海去,经由海参崴回国。大使馆的高级人员要算只有费博士一人在负着留守的责任了。使我十分感激,而且敬佩的是,在繁忙的公务之下,在这样炎热的暑天,而费博士还在继续着翻译我的剧本《屈原》。
博士是受了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和戏剧协会的委托,把《屈原》介绍过去,可能的话,打算在今年秋季的戏剧节演出。在十分认真而不肯丝毫苟且的苏联朋友,这是一项艰难的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