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没有奸佞,全是忠臣! (第1/3页)
韩绛的葬仪,按照最高规格,有条不紊的办理着。
韩府之中,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
无论新党,还是旧党,都给与了这位宰相极高的评价。
而韩绛的行状、墓志铭,更是由新旧两党双方的领袖分别撰写:由文彦博负责撰写形状,王安石负责撰写墓志铭。
这两个事情,都是韩绛生前就已经安排好的。
文彦博和王安石也都爽快的答应了。
至于铭文书写这个事情,赵煦委任给了米芾——这位未来的大书法家,此时刚好守孝完毕,回京待阙。
刚好,苏轼南下海南。
米芾听说后,第一个就跳起来,上书给赵煦表示‘愿随苏学士,建功海南,以谢君恩’。
赵煦一看就乐了。
立刻就抓了他的壮丁,让他去给韩绛书写墓志铭的铭文。
也算是拉了一把这位‘表叔’。
是的,米芾和赵煦是亲戚——米芾的母亲阎氏是赵煦父皇的乳母。
所以,米芾和赵煦的父皇,就是康熙和曹寅一样的奶兄弟。
两人小时候在濮王邸的时候,可能还一起玩过泥巴,掏过鸟窝什么的。
有着这层关系在,米芾就是大宋朝真正的天龙人。
可以随便浪!
怎么浪都不会有事的那种!
哪怕现在也是一样!
自诩古往今来第一大孝子的赵煦,当然会尽可能的给自己的‘表叔’塞好处,以便妆点自己的形象。
当然了,这也和他知道米芾这个大书法家必定会青史留名,享誉后世是有关系的。
随着韩绛丧仪的办理。
大宋朝的考试季,也进入了尾声。
科举方面,殿试结果在四月丁酉(21)公布。
赐正奏名进士石公弼以下三十六人进士及第,三百七十四人进士出身,三百零二人同进士出身,总计七百一十二人。
创造有科举以来,单次录取进士人数之冠!
大大的彰显了,赵煦的恩典!
让天下士大夫大赞不已——士人寒窗苦读,别妻子、远离桑梓,披荆斩棘,过关斩将,辛辛苦苦的进京赶考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了当官!为了当人上人!
前有南汉刘鋹倒行逆施,搞出来了想当官,必须自宫的国策。
结果,士大夫为了做官,主动挥刀者络绎不绝。
后有蒙元、满清,开科取士,不失圣主明君之誉。
而其一旦,不搞科举,不给士大夫们当官的途径,顷刻就土崩瓦解。
而赵煦在今年科举大放水,将录取人数第一次拔高到七百人以上!
对天下士大夫们来说,这就是古往今来的第一圣主明君!
几乎所有人都说:官家天恩,永远都还不完!
至于赵煦在科举过程中,搞的那些小动作,做的那些改革,在士林中引起的非议和腹诽。
在科举录取名单出来的那一瞬间,顷刻烟消云散。
事实证明——士大夫们不怕皇帝乱来,只怕皇帝不给当官的机会和途径!
谁能让他们当官,他们就管谁叫君父!
至于君父是谁?考试的内容是什么?
他们才懒得管!
一时间,坊间舆论,尽是称颂——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士人,哪怕这次没有考中,也都对赵煦的圣明与英武,歌颂不已。
对年轻人来说,其实今年的科举改革,是非常有利的。
他们还年轻,还能学习、改变。
但老登们嘛……嘿嘿嘿……
如此一来,等于说朝廷扩大了科举录取人数,同时也帮他们淘汰了一大堆的老登。
这一来一去,等于大大增加了他们未来考中的概率!
这不是圣君是什么?
一时间,汴京内外,都是士人的赞美与阿谀之声。
新科进士们,更是立刻就开始写了应制颂恩诗赋。
因为之前,赵煦已经让人在汴京义报上打过样了。
所以,新科进士们心领神会,于是,他们在写给赵煦的诗赋之中,除了歌功颂德外,纷纷表示——官家的恩情,我们永远也还不完!子子孙孙都将永远铭记!
有觉悟的,更是在诗赋之中,表达了诸如:我们将紧密的拱卫在官家周围,就像群星拱卫北辰,我们将坚定不移的跟随官家的意志而行动!
我将无我,不负官家,不负朝廷……这一类的文字。
赵煦看着,欣慰无比!
都是忠臣!
没有奸佞!
众正盈朝啊!
正奏名进士都有这么多人了,特奏名自然也要放水!
四月戊戌(22),赐王邻臣以下八百二十四人特奏名进士出身,诏吏部酌情选用,按名次授假承务郎、三京府学助教、诸州文学助教。
于是,这特奏名进士的头衔,基本等同于报考就送。
赵煦对此,自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他把特奏名进士,等同于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了。
所以,在公布了特奏名进士录取名单的同时,他还命礼部和吏部联合下了一道榜文——招募愿意前往熙河路、广南西路、安南都护府、梓州路、夔州路、海南路等大宋知名的偏远军州地区,任教的特奏名进士。
不拘名次,不问出身。
只要愿意报名,且能在当地待满三年,考勤无缺,无作奸犯科者。
便可赐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