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没有奸佞,全是忠臣! (第2/3页)
进士出身,且将命吏部依照新科进士进行授官。
顿时,老登们也开心了。
尤其是那些五六十岁,屡试不第的老登们。
还真有不少人,到吏部和礼部去自愿报名,愿意前往偏远军州‘教化百姓’了。
不就是去偏远军州,蛮荒之地,任教三年嘛!
为了一个同进士出身,这点苦,他们还是能吃的!
毕竟,他们中的好多人,奔波一生,不就是为了进士头衔这么个虚名吗?
四月已亥(23),更试今年武举人于集英殿后,录得武学进士三十余人。
这没什么好说的。
因为今年的科举,赵煦折腾的有些过。
所以在武举方面,他没有进行什么调整和改革。
依然沿用的是熙宁年间制定的武举试法的考试方法。
考的并非兵法、谋略,而是骑射、武器使用以及身体素质。
在这方面,谁能拼得过在京禁军呢?
所以,录得的武举进士,有八成都是在京禁军的衙内。
这些人都是表演艺术家。
一个个在赵煦面前,表演着各种高难度的艺术或者杂耍动作。
就是没一个适合战场厮杀的。
所以,现在的武举啊,其实就是个勋贵们搓圆仔汤的地方。
于是,所谓的武举,其实还不如金明池争标——至少金明池争标,是要讲谋略和战阵配合的。
赵煦看完,也是忍不住叹息几声。
好在,武学在郭逵主持下,已经大幅的改革了武学教学。
并在赵煦的支持下,从前线以及御龙第一将的现役将官里,抽调了许多人到武学授课、任教。
武学生们,也会在武学教授的带领下,定期来到御龙第一将中学习。
所以,未来可期!
故此,赵煦也只是叹息几声,就下诏命枢密院将录取的武进士们,授给右班殿直、三班借职等小使臣官阶。
然后统统给他们安排进了皇城司的清贵衙门当亲事官。
这就是摆明了,要把这些祖宗供起来,免得他们去沿边祸害。
这倒是正合衙内们的意!
留在汴京,而且是在皇城当差!
又有面子,又有里子,还有前途!
于是,一个个三呼万岁,纷纷表示官家的恩情,我们永远也还不完!
得!
连衙内们也学会了士大夫那一套!
除了科举和武举,同步结束的,还有赵煦别出心裁搞出来的算学、律学考试。
今年因为是第一次搞独立的算学、律学进士考试。
报名人数并不多,主要是以宗室子弟和算学、律学学生为主。
自然录取名额也不多。
算学有五十个,律学三十个。
自然的,其质量并不算太高,多数人能会四则运算/熟练使用刑统,能写判词,就算不错了。
好在,赵煦也没指望,能选拔出什么超人。
能开个头,向天下人表明他重视算学、律学的态度,同时愿意重用算学、律学人才就可以了。
倒是,这算学和律学考试中,录取出来的宗室子弟,让赵煦很开心。
因为,在审视过名单后,赵煦发现,他们基本都是宗室旁支。
属于是家里都快揭不开锅,全靠着宗正寺救济和卖妹妹、卖姐姐,才勉强能在汴京城里混着的穷宗室。
好多人,和赵煦的血脉关系,也已经出了五服。
不是燕懿王(赵德昭)的后人,就是楚康惠王(赵德芳)甚至涪陵悼王(赵廷美)的后人。
而且,哪怕在这三位的后人里,这些人也都属于旁系!
对这样的宗室亲戚,可能别的赵官家还会忌惮、提防。
但赵煦得之,却是大喜过望!
这是什么?
最好的工具人啊!
是彰显朕友爱宗室,爱护宗亲的招牌啊!
何况,这些人在参加考试前,都到了宗正寺签了‘自愿退出宗室玉牒,从此甘心为百姓’的文书。
等于说,除非未来天下大乱,不然他们连学刘备的资格也没有了。
是只要稍微施恩,就会忠心耿耿的群体。
于是,赵煦下诏赐他们算学及第/算学进士、律学及第/律学进士等出身。
然后,将他们安排到刘惟简的诸司专勾司,过渡学习、培训。
等学习、培训完成后,就可以安排去各路有司或者重要的经济、贸易枢纽,担任相关的经济官员。
甚至是未来南洋贸易节点上的负责人!
于是,这一场考试季下来。
大宋官场,等于一下子涌入了一千六百多名新官员。
哪怕刨除掉特奏名进士、武举人、算学、律学进士等所谓的‘杂流出身’。
正牌进士也有七百一十二人!
本来,大宋朝就冗官严重。
好多官员,在汴京待阙一等就是数年甚至十数年,才能轮到一个满意的美阙。
现在,涌入这么多的新官员。
对于本就人满为患的官场,压力可想而知!
偏,新科进士循例是必须要授官的,而且必须授给实缺!
不然的话,进士就没有含金量了!
而且,很容易引发全国性的动荡!
所以,没几天,吏部侍郎王子韶就哭唧唧的跑来找赵煦诉苦了。
“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