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0章 从此以后,这不再是你的专武了 (第1/3页)
曲臂……
竟然是……
曲臂起跑????????
苏神震惊是应该的。
因为。
起码目前为止。
他还没有把这个方法和方式传递给任何人。
虽然他知道依靠合理的科学团队加以时间长期分析还是能够渐渐摸索到门道,但这个门道的摸索时间可不仅仅只有这么点。
起码他认为在博尔特现役的时间内,应该不可能完成才对。
可是。
博尔特现在却在自己的面前……
摆出来了曲臂起跑。
这让苏神第一次感觉到了惊疑不定。
看到苏神的表情,博尔特一阵暗爽。
脑子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这两年。
……
短跑项目中,起跑技术作为全程技术的起始环节,直接决定运动员能否在0.1-0.3秒的反应窗口期内将肌肉力量转化为有效前进动力,其核心评价指标包括反应时、蹬地支撑反力、重心前移速度三大维度。传统短跑起跑技术以“直臂支撑-快速推离”为核心,该技术基于平均身高(1.75-1.85m)运动员的身体结构设计,通过直臂支撑扩大支撑面,确保身体在“预备”姿势下的稳定性。
而你,尤塞恩·博尔特作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短跑运动员,其1.96m的身高远超短跑运动员平均水平——这一身体结构在为其带来步幅优势。
巅峰期步幅可达2.6-2.8m以上。
这样一来,天然身高导致其躯干长度更长。
若采用直臂起跑,“预备”姿势下需过度弯曲髋关节以降低重心,易造成腰背部肌肉紧张,且直臂推离时上肢发力与下肢蹬地的协同性下降,出现“发力延迟”问题。
这也是苏神认为博尔特即便是知道和摸索到了原理也不那么容易可以掌握。
毕竟当年为赵昊焕进行技术改动。
花了不少时间。
并不是直接照搬。
博尔特比赵昊焕更高。
需要设计的环节就更多。
他不认为还有那边可以这么快就做到。
因为高身高运动员的核心技术矛盾在于“重心高度与稳定性的平衡”:
身高每增加10cm,站立时重心高度约增加6-8cm,而起跑“预备”姿势需将重心降至膝关节以下,以确保蹬地时的力臂优势。
传统直臂起跑中,高身高运动员需通过以下方式调整姿势。
1.大幅弯曲髋关节,使躯干与地面夹角降至30°以下,此时腰背部竖脊肌处于过度拉伸状态,易引发肌肉疲劳;
2.延长手臂支撑距离(直臂时支撑点距身体中轴线约40-45cm),导致上肢与下肢的力线不在同一垂直平面,蹬地时易出现“左右偏移”,降低支撑反力的有效转化率。
这是博尔特之前一直跑动的支撑不太稳定,一直在不停改变的原因。
米尔斯根据对苏神的详细观察对于曲臂起跑的详细研究。
终于被他找到了一套,能够针对在博尔特身上,切之有形的办法。
那就是——
第一点。
通过曲臂起跑技术“缩短支撑半径、优化力线对齐”解决这一矛盾。
肘关节弯曲角度控制在90°-100°,支撑点距身体中轴线约25-30cm,使上肢支撑线与下肢蹬地力线,通过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连线,基本重合,减少力的分散。
第二点。
采取躯干与地面夹角提升至45°-50°,无需过度弯曲髋关节,腰背部肌肉紧张度降低20%-30%。
根据肌电监测数据,竖脊肌积分肌电值从直臂时的85μV·s降至65μV·s。
同时保持重心高度在50-55cm,直臂时为45-50cm,兼顾稳定性与发力空间。
这是因为从生物力学建模结果来看,博尔特曲臂起跑时,身体各关节的受力天然分布更均匀:
比如髋关节受力从直臂时的2.5倍体重降至2.1倍体重,膝关节受力从3.0倍体重降至2.7倍体重,有效降低了关节损伤风险。
这也解释了为何博尔特在职业生涯中较少出现起跑环节的下肢关节伤病,而其他高身高短跑运动员。
曾因直臂起跑导致膝关节过度受力。
多次出现髌腱炎。
影响职业生涯。
然后米尔斯根据曲臂起跑对高身高运动员身体结构的适配性,延伸到了曲臂起跑的能量传递机制。
都知道短跑起跑的能量传递过程可分为“肌肉储能-能量释放-力的传导”三个阶段,核心目标是将下肢肌群。
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
储存的弹性势能高效转化为前进动能,而上肢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并非仅起支撑作用,而是通过摆动参与能量传递。
就像是“预备”姿势是肌肉储能的关键环节,此时运动员需通过肌肉预紧张,将肌肉纤维拉伸至“最佳收缩长度”。
即肌肉初长度等于静息长度的1.2倍。
以激活肌梭与高尔基腱器官。
提升肌肉收缩速度。
传统直臂起跑中,上肢肌肉,肱三头肌、三角肌等处于“过度拉伸”状态。
直臂支撑时,肱三头肌初长度为静息长度的1.4倍,超过最佳收缩范围,导致其收缩力下降15%-20%。
而博尔特身高臂长,曲臂起跑时,肘关节弯曲90°-100°,肱二头肌初长度为静息长度的1.1-1.2倍,肱三头肌初长度为1.0-1.1倍,均处天然于最佳收缩区间。
肌电数据显示,此时上肢肌群的预激活程度比直臂起跑高18%。
这就可以为后续摆动发力做好准备。
再加上下肢肌群的储能效率也因曲臂姿势得到优化。
博尔特曲臂“预备”时,膝关节弯曲角度为135°-140°,腘绳肌初长度增加5%-8%,其弹性势能储存量提升12%。
髋关节弯曲角度为110°-115°,臀大肌初长度处于最佳范围。
如此。
收缩时可产生更大的蹬地力量。
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假设博尔特发令枪响后,能量释放的核心是“上下肢协同发力”,即下肢蹬地与上肢摆动的时间差需控制在0.02秒以内,避免出现“发力脱节”。
传统直臂起跑中,高身高运动员因上肢支撑距离长,推离地面时需额外消耗0.03-0.05秒的时间,导致上肢摆动滞后于下肢蹬地,出现“下肢先发力、上肢后跟进”的现象,能量传递效率下降。
只要能做到,在米尔斯的设想里面。
博尔特曲臂起跑的能量释放,就可以具有“同步性优势”。
什么叫做同步性优势?
米尔斯分为三点来看——
1.蹬地瞬间,下肢肌群股四头肌、臀大肌,率先发力,产生垂直支撑反力,巅峰值达3.2倍体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