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大蓝图 (第2/3页)
却依然有很多。
地区保护就是其中最难逾越的关卡之一。
以市为单位,几乎每个地方都会特别照顾自己本地的国营企业。
因为当地官方能从国营企业身上捞到好处,这个好处是远远大于私人企业税收的。
国营企业赚钱了,很大一部分利润都会留给当地,在后来有一句话这样说“藏富于国企”。
因为国企赚太多钱地方要上缴国家,地方为了给自己留下更多钱,就会做假账,尽量少上缴国家,尽量多留在本地。
这就要国企配合,这些财富也就藏在国营企业之内了。
也因为这一点,地方官方有把柄被国营厂抓到,后来很多国营厂转私营的时候就利用这一点,逼迫地方官方,地方为了掩盖,于是快到斩乱麻,快速做出改变,把大量国营厂转为私营,说白了就是便宜卖了。
地方没有办法让国企把生意做到外地去,这得看国营厂自己的经营能力,但地方官方可以尽量想办法,把本地市场留给本地国企,让本地国企赚更多钱,本地官方的财政也就能有更多钱。
你一个私企才给我多少税?一个国企赚钱了,我能拿更多,市里为了自己财政,凭什么支持私企不支持对自己利益更大的国企?市里要发展是要钱的,建道路要钱,建设学校要钱,发工资要钱。
如果私企是本地的,本地至少还能有税收,或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你。
如果你是外地企业,要来我这卖东西,我顶多收一点点经营税(税收经过多次改变,后来主要是增值税),市里更没理由帮你。
假如:你是卖衣服的,这个地方恰好有一个大型国营制衣厂,你卖少一点还好说,影响不大,你卖多了,国营制衣厂生意就少了。
不用国营制衣厂找你麻烦,市里就会想办法把你弄走,各种查你,合理合法把你弄死,因为你赚钱,国营厂赚不到钱,市里就只有一点点税收,得不到国营厂卖衣服利润的钱。
这种情况一直到1994年,在这之前,国家很穷,但大多数地方的财政相对都比较宽裕,国家手里没钱,办不了事,于是做了税改。
总得来说,1994年税改,让市里没办法再用以前的办法,大部分钱都被国家收走了,他们只能依靠税收赚钱。
既然依靠税收,就得有企业。
所以,1994年以后,各地大力招商引资,想尽办法让企业留在自己本地,从外地挖企业过来,让大公司来自己这投资,都是为自己创造税收。
税改后“增值税”,也成了最主要的税种,这些本质上都是消费者出钱的,但在缴税过程中,其实都是企业在缴,本地企业越多,交易商品越多,增值税就越多,地方能留下的钱就越多。
但增值税依然不够维持地方运营、发展,国家又把土地转让的权利给了地方,说白了,就是让地方自己卖地赚钱。
这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