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秦楚之际的儒者  青铜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秦楚之际的儒者 (第2/3页)

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汝)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

    大抵鲁儒多好学,《儒林传》称:“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项羽本纪》亦载其事,言:“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在围城生活中都还在“讲诵,习礼乐”,平常也一定“弦歌之音不绝”,是可以想见的。不过这种情形应该是革命爆发之后才恢复的,因为秦令“偶语《诗》、《书》弃市”,谁还敢公开地讲诵而弦歌呢?

    另外还有大批人却是参加了革命,有的在事前就有秘密活动,有的在事发时便立即参加了。

    第一,我们应该举出孔甲。他名鲋,是孔子的八世孙。《孔子世家》上说:“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儒林传》说得更详细:“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司马迁把这件事情看得相当重要,但可惜他没有更详细的追求。看陈涉在起事的仓卒之间便设置了博士,可见得他并不是一位象楚霸王那样的有勇无谋的贵族暴徒,也不象汉高祖那样动辄谩骂儒者的流氓无赖,司马迁把他写得太少了。

    第二,我们应该举出张良。张良在初本是一位儒者,《本传》上说他“尝学礼淮阳”。但就在这“学礼”的时候,他“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看这情形,所谓仓海君,也应该是当时的一位儒者而兼带着在做秘密工作的人。到后来,陈涉一发动,张良也就响应了——“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第三,我们应该举出陈馀。“陈馀好儒术”(《本传》),又“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淮阴侯列传》)。他和张耳两人早就是为秦所注意的人物,曾悬出赏格求他们:“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他们只好改名换姓地到陈去做着“监门”过活。秦人购求他们,他们也若无其事地以门者的资格购求自己。但等“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从此陈馀也就成为了革命军的一个领袖。

    第四,我们应该举出郦食其。《本传》说他“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及陈涉、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问其将皆握(龌龊),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间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汝)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是一位儒者毫无问题,结果他见了刘邦也就被骂为“竖儒”——在《张良传》中还捱过第二次这样的骂。他却给他一个谴责,把刘邦屈服了。刘邦的初期战略和政略实在多赖他策画,及至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可以说是他的最辉煌的时期,然而结果是便宜了韩信的军事进攻,被齐王把他烹了。他假如不凶终,他在汉室的功臣地位,我想是决不亚于留侯张良的。

    第五,我们应该举出陆贾。“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他后来“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贾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曾著书“二十三篇”,《汉书·艺文志》是把他列在儒家的。

    第六,我们应该举出朱建。朱建也是楚人,是陆贾的朋友。他曾经辅助过黥布。“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后来“高祖赐号平原君”。《艺文志》有“《平原君》七篇”,也是列在儒家的。

    第七,我们应该举出楚元王刘交。他是刘邦的同父少弟,“好书,多才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高祖既为沛公,……交与萧、曹等俱从高祖。……汉六年……交为楚王。……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这是根据《汉书·本传》,关于学《诗》及传《诗》诸点为《史记》所无,但此与古今文之争无涉,谅非伪托。真没有想到在见儒即大骂的刘邦之下,还有这样一位深于《诗》教的异母弟。然而他并不是天天死诵着“关关雎鸠”,而是跟着他的阿哥奔走革命,运筹帷幄的。

    第八,我们应该再提起叔孙通。叔孙通抛弃了秦博士官而跑去参加革命,开始是跟着项梁,其次是楚义帝,其次是项羽,其次才是刘邦。“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这位博士的性格很能圆通顺应,和郦食其不同,但他也不是纯粹的书呆子。他投降刘邦的时候有“弟子百余人”跟随着他,这一定是他参加革命之后所招收的。但这一百多弟子虽是跟着革命了,却都不过是一些分吃一碗革命饭的家伙。先生很识时务,在战争期间,他所推荐的人专门是那些“群盗壮士”。学生们骂为“大猾”,因此学生们都不平,以为得不到一碗饭吃。到后来,天下打平了,要定朝仪的时候,这些弟子们得到使用了,都做了官了,于是乎大家满高兴,又恭维叔孙通是“圣人”,“知当世之要务”。革命队伍里面的一些滥竽分子的丑态完全暴露了。

    以上是儒者在秦、楚之际的活动情形,虽然只是一个大略,但比别的学派也就够热闹了。

    别的学派的动向所可考见的很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