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文忠 (第2/3页)
因为魏征就是文贞,所以这个谥号大多是给都察院御史,以表彰他们敢于范言直谏,张居正明显是不适合使用文贞这个谥号的。
徐学谟说完就坐下,等待内阁议论。
魏广德没说话,看向其他人。
其实谥号这个东西,对于曾经首辅来说,肯定都不能太次,但也绝对不是说就应该得“文正”。
大明历史上,谥号“文正”的官员并不多,仅有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其他的都不是。
前面那么多首辅重臣都没得“文正”这个谥号,其实不能因此就说张居正没有获得就是皇帝对他的打压。
魏广德倒是知道,张居正的谥号其实是文忠,也就是皇帝选择了礼部上奏的谥号里最差的那个。
毫无疑问,这是皇帝对张居正多少心里有些不满的反应,但这个文忠的谥号,也绝对不低。
久久见没人说话,魏广德就知道,这是礼部的态度了。
于是,他开口说道:“礼部商议的意思,就是报三个谥号请陛下圣裁,有没有其他意见?比如更加看重给张阁老哪个谥号更合适?”
魏广德向徐学谟追问道。
“首辅大人,礼部上午商议是,大家对文成其实比较看重,认为以张阁老为朝廷鞠躬尽瘁的功绩,赠文成比较合适。”
他没有说给文正规格有点偏高了,至于谢迁、李东阳为什么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不好说。
毕竟,其实赠与谥号,很多时候并非严格按照官员功绩定下来,还有当时政治环境的因素,以及皇帝的态度。
魏广德看向礼部另外两位侍郎,询问他们的态度。
于是,两人先后起身,也都是类似的看法,赞成赠张居正“文成”的谥号。
余有丁也这么说,那基本上就说明礼部是比较客观的看待张居正的功绩,认为二等谥号已经足以褒奖张居正为朝廷所做贡献。
不过,魏广德也不会马上拍板,而是看向张四维和申时行。
“二公如何看?”
魏广德开口问道。
申时行首先表态道:“礼部所言,汝默也比较认可,文成较为合适。”
毕竟是礼部公议的结果,内阁一般也不会打礼部的脸,都会选择附和。
而到张四维这里,态度和申时行也相似。
“我亦认可汝默所言,礼部所提谥号较为合适。
不过此事毕竟关系前首辅盖棺定论,所以我建议不妨召集九卿再商议后,把结果上奏乾清宫。
虽然陛下早有旨意,可这么大的事儿,还是九卿商议后再报上去比较合适。”
“子维所言有理。
虽然陛下让内阁并礼部商议,但邀九卿一起商量更为合适。”
魏广德点点头,随即对礼部诸人笑道:“大家不妨休息片刻,内阁马上派人去请九卿前来。”
徐学谟和余有丁等人对视一眼后,都纷纷点头。
于是,内阁很快派出数人前往六部和都察院及太常寺等衙门召集九卿。
不到半个时辰,人员到齐。
于是,礼部草拟的奏疏又在诸人手中传递。
余有丁作为礼部代表,也把上午礼部商议的结果向他们详细说了一遍。
整个一个下午,就因为张居正谥号的议论过去,最后的结果,九卿自然不会有人对礼部所提建议有异议。
这也是过了个名录,如果报到乾清宫后,万历皇帝依旧不顾前朝的看法,不选“文成”而是给了“文忠”的谥号,那也和内阁关系不大。
在魏广德看来,如果只是内阁并礼部提出这个奏议,万历皇帝最终没有选择“文成”,极有可能在外界传出皇帝对首辅或者礼部尚书不满的流言。
这对于刚刚登上首辅之位的魏广德来说,自然是个大麻烦。
若是大家觉得皇帝对他不满,那作为首辅的他,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
到时候下面的人,可不就会对他阳奉阴违。
魏广德不可能把满朝大臣都拉拢到自己羽翼之下,那是取死之道。
只要能在关键议题上,得到更多的支持,顺利通过就够了。
把持朝政,算了吧,那是傻子才干的事儿。
又没想过要造反,自己当皇帝,做那么多有什么意思。
是以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