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5先倒张 (第2/3页)
手里。
所以,他现在每天都往两宫太后那里跑。
说实话,小皇帝对张居正的果决已经让他心生警惕,担心小皇帝对他也有怨恨。
这种情况下,能够破局的只有太后。
把太后伺候好了,就算小皇帝想处罚他,只要太后帮他说句话,自己就不会有什么事儿。
至于讨好皇帝,还是算了。
怕是多在他面前晃,都会让他觉得碍眼。
可惜,当初就是欺负皇帝年幼,怎么就猪油蒙了心,干出那等蠢事儿来。
那时候,看着小皇帝被太后罚,自己居然有种莫名的快感。
也是自作自受,作孽啊。
冯保心中后悔,但是脚步不慢,向着慈宁宫就快步过去。
这边的动作,自然也瞒不过张四维那屋。
张鲸底子单薄,在司礼监自然是插不上手的,可他不还有个在位的干爹张宏。
张宏现在是内廷第二人,地位仅此于冯保,自然在司礼监里有人。
都察院的奏疏,张四维是通过他安插在科道那边的人探听到的消息,甚至他们还在其中推波助澜一番。
至于司礼监,那是冯保的地盘,张宏的人能够把消息带出来,但却没法影响决策,因为权力都在冯保手里。
不过,冯保那屋里发生的事儿,却被人听了去,很快就经过几手,传到了张四维这里。
和魏广德选择一样,到这会儿,张四维也选择稳坐钓鱼台。
推波助澜可以,亲自下场还是算了。
倒是等潘晟之事尘埃落定后,就要开始布置人弹劾冯保了。
说实话,张居正的谥号之争,对于他说动那几个人上奏弹劾冯保可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毕竟,冯、张二人的关系,满朝皆知。
皇帝似乎恼了张居正,自然也不会落下冯保。
这种情况下,又有次辅大人的许诺,他们不动心才怪。
现在,那几个枪手都开始在打磨自己的奏疏,让它变得更加锋利,追求一击毙命。
在张四维看来,现在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要皇帝让潘晟滚蛋,马上就出手弹劾冯保。
他想的保举其他人入阁,想屁吃,文官间的事儿,那里有他一个阉人插手的资格。
下午,魏广德在值房里花了一个多时辰看完十三份奏疏。
票拟就简单了,无非是请陛下圣裁。
这事儿,就不是他该插手的。
他现在就等张四维斗倒冯保,到时候把王篆驱逐出京,让劳堪过去接替他。
等上两年,陈炌身体不行了,劳堪的资历也就熬得差不多了,正好调回都察院做左都御史。
用劳堪制衡其他人举荐的吏部尚书正合适,最起码不会有人把吏部也划入他魏阁老门下。
有劳堪这个侍郎在,也足够安排江西这些年考出来的新科进士了。
给他们仕途铺路,更好在为朝廷服务,自然也能得到更快的晋升。
让芦布进来,把那十三份奏疏拿走,书案边还有一摞奏疏,是中午通政使司送进来的,魏广德又拿起来一本翻阅起来。
芦布没有提醒,自然这摞奏疏就是普通文书,没有值得关注的。
也是,除了发生天灾,现在大明似乎只有一件大事儿,那就是收税。
收税和官员考察挂钩,自然不会有人不要前程在其中乱搞。
现在满朝上上下下还是执行张居正理清的制度,要想升官就得有好的考绩,要好的考绩就得按时完成差事儿。
其实,做基层官员要比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忙碌,因为基层会冒出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问题出来,需要他们去解决。
而京城的大人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处理各种常规问题就行了。
那些新冒出来的新鲜事儿,都先是地方上处理。
处理不了才会上交,让京城斟酌处置,所以官越大,事儿越少。
这个事儿少不是说公务少,而是需要他动脑筋亲自处理的事务少,所以才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考虑勾心斗角上,如何踩着别人上位。
散衙前,魏广德照例召集了张四维和申时行简单说了说今日处理的公文,他把都察院御史弹劾潘晟的事儿也说了一遍。
这次,张四维和申时行都没说话。
也是,正常内阁阁臣都要经过九卿推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