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96内阁候补人选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596内阁候补人选 (第1/3页)

    “查一查都是些什么炮,还有来源,尽快。”

    倭国大名居然能拿出二百多门火炮,这让戚继光也有些惊讶。

    要知道,之前锦衣卫说倭国火炮很少。

    而现在,倭国居然凑出十个炮队的火炮,怎么能够让戚继光不重视起来。

    于是,收到情报的第一时间,戚继光一边上报王锡爵,一边让锦衣卫尽快搞清楚倭寇火炮的详细情况。

    倭国应该是不能自己制造,或者说批量铸造火炮的,知道来源,就能从根子上掐断。

    倭国自己可以生产铁炮和大筒,这些东西戚继光其实早就见到过实物,都是战争中明军的缴获。

    铁炮虽然在威力上略优于鸟铳,但是射程却是它的劣势。

    所以和倭军铁炮手对射,明军鸟铳手只要注意保持距离,就可以吊打他们。

    这条,戚继光早就已经下发到各营指挥手里,让他们在交战过程中注意和倭军保持距离,利用鸟铳和火炮的射程优势制敌。

    至于大筒,在技术没有获得突破前,也就是这种单兵大口径火器没有进化成掷弹筒前,其实威力也非常有限,戚继光测试几次后就不再关注。

    大筒,其实可以认为是倭国在鸟铳和火炮之间不得以的选择,他们造不出大炮,就只能打造他们能制造的小炮。

    锦衣卫派过来负责联系的人刚离开营帐,外面又有人进来通报道:“大帅,蓟镇增援部队已经抵达青森港,一个步营已经下船,其余兵营也在等候依次下船。”

    “知道了,传令下去,给他们两天时间休整,之后自会有军令下达。”

    戚继光点点头,蓟镇这次来了一万七千多人,算是一支强军。

    关键这支部队不是卫所兵编制,而都是三千人左右的营兵,按照他步营、骑营编制而来,用起来也非常顺手。

    他倒是不担心蓟镇抽调这两万兵马会对蓟镇防务产生多大影响,他做过蓟镇总兵,任上就训练了几万新兵营出来。

    虽然之后带走两万人去了辽东,但剩下的几万人还有这两年又从卫所兵中抽调的人手又让蓟镇新兵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这次再调走近两万人,还有五万,只要运用得当,蓟镇可保无忧。

    戚继光可不知道现在边镇的局势,因为蒙古各部南下避灾又变得紧张起来。

    都知道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但实际上在永乐年间,卫所制就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永乐年间,明成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边疆防务,开始派遣武臣充总兵官镇戍地方。

    宣德、正统年间,镇守总兵官体制逐渐从边防、海防地区推广到腹里、京畿地区。

    于是,“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总镇一方者,曰镇守;守一路者,曰分守;独守一堡一城者,曰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曰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

    隆庆至万历初年,全国各省和边境地区都普遍建立了镇戍军。

    各地镇戍军主要从各卫所抽调,但也有相当多的军卒由招募而来。

    镇戍军以营为基本组织单位。它的组织即称兵营,兵称营兵。

    各地各镇兵营,军卒多寡,没有统一规制。

    从总兵到把总所领之兵均可独立成营,人数参差不齐,编制规模悬殊,不像卫所军那样整齐划一。

    但不管怎么编制,兵部给出的员额大抵就是一营三千人上下。

    而戚继光编练的新兵营,也是基本按照这个数字来组建的。

    比如现在明军新兵营的步营,兵马大抵总计全营2700人。

    其中,鸟铳手1080人,占全营编制总额的40%,加上火箭手,全营使用火器的士兵约占50%左右。

    戚继光编制的骑兵营,编制与步兵营相同,全营官兵总共2700人。

    其中,鸟铳手432人,快枪手432人,每营装备有虎蹲炮60门,炮手180人,合计枪炮手1044人,占全营编制总额38.7%,加上火箭手,骑兵营使用火器的士兵也占编总额50%左右。

    此外,还有车营和辎营,这部份车营兵力超过三千人,其他一般都没超过这个数字。

    其实,明初太祖朱元璋觉得每营5600人的军队,是作战部队最佳人数。

    不过随着火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