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报还是不报,这是一个问题 (第1/3页)
六府一条鞭法的推行,比朱翊钧预想的要顺利的多,六十三年失败经验告诉他,这件事要是能这么简单做成了,那还能失败六十三年?
从开始的时候,大明皇帝就打算好了掀桌子的准备。
掀桌子,就是京营派出,将地方衙门完全接管,对乡贤缙绅、势要豪右进行地毯式的清理,完完全全不给一条活路的彻底清理。
而后利用京营培养出来的庶弁将,接管地方衙门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以推行政令,并且利用退役军兵、庶弁将掌控地方权力。
在需要杀人的时候,朱翊钧从不会手软,也从不吝啬自己手中的暴力。
这么做,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切的恶果、孽障都要缠绕他这个皇帝本人身上,恰好,他不是很在乎这些身后的评价。
他不止一次说过,人死了就是死了,生前再厉害,也管不住身后事。
但六府推行一条鞭法的情况,比朱翊钧想象的要乐观的多,顺利的多,当户部、吏部、兵部配合起来,对六府的衙役三班、书吏进行替换的时候,政策开始顺利推行。
首先就是从苏州府开始,苏州府各州县的县衙,下了知单,召开了公议会,阐述了大明皇帝的圣旨以及目标。
在公议会上,各地乡贤缙绅纷纷表示,要拥护朝廷政令,积极配合一条鞭法的推行,不打折扣,不阳奉阴违,并且切实落实还田政策,保证还田效果,认真学习《深翻》和《翻身》,共同维护万历维新的辉煌成果,继往开来,让大明再次伟大,更加伟大!
当然,这些乡贤缙绅同时希望,圣上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各乡贤缙绅的拳拳忠君体国之心、之情,非必要不要派遣京营,多一事则多一事之累,京营派出非同小可,能不轻动,就不要轻动了。
多大点事儿啊!不就是把税赋分成田赋和商税,并且严格按照大明会典·商税进行征收?配合一定会配合,京营主杀伐,出动镇暴队这种事儿,还是不要了。
朱翊钧还下章苏州知府,询问了还田令和一条鞭法这两条政令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公议会上,到底讲了些什么。
苏州知府很快回复了陛下,公议会上也没讲什么,就是把当初青马桥案,反腐御史徐成楚遇袭后,保定府容城县的处置结果,又详细的复述了一遍。
乡贤缙绅、势要豪右等,立刻通情达理了起来,迅速达成了共识。
“没想到会这么容易。”朱翊钧看完了苏州府知府的奏疏,松了口气,一条鞭法的顺利推行,比之前的政令阻力要小很多很多。
“容易吗?一点都不容易。”李佑恭看了看魁梧的陛下,他跟着陛下长大的,就这身腱子肉、那一手的老茧,就不是个天生贵人该长的。
看起来一条鞭法顺利执行非常顺利,但这是二十二年维新的结果,是海外白银稳定流入、是累积了足够的经验、是振武等等万历维新的总和。
这一点都不容易,这些地方盘根错节的势力,要真的那么老实,浙江巡抚朱纨就不会自杀了。
“总之,结果是好的!”朱翊钧拿起了朱笔,给苏州知府回了一封两百多字的批复。
大力褒奖了一番苏州府上下官吏,并且准许了苏州府报闻的几个苏州官厂的申请,苏州织造、苏州机械、苏州煤钢等自筹官厂。
这几个自筹官厂建立,苏州各级官吏,都可以获得一个上上评的考成,升转是一方面,关键是整体考成好,可以增加吏举名额。
苏州府的吏举名额每年一百二十人,如果可以综合考成的上上评,就可以增加五十到一百名,进入京师大学堂。
其实朱翊钧作为皇帝,多少有点忽略了一条鞭法中,他这个皇帝起到的作用。
孔子在《八佾》里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侯于赵亲自跑了趟苏州府,甚至还跟这些州县令长们,好好沟通了具体的难处,而不是一拍脑门的做决策,这就是使臣以礼。
解决了州县令长们的当务之急,如果他们不事君以忠,那日后陛下就不会那么好说话,不会使臣以礼了。
州县令长们,自然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的让所有人同意政令的推行,而且州县令长们切实感受到了来自上级的支持,事情就会好办很多很多。
事上和安下,州县令长选择事上,结果上峰就知道推卸责任,不给任何的支援,一切都让地方自己想办法,那政令能推动,才是天大的怪事。
陛下肯担负骂名,那州县令长自然会积极推动。
朱翊钧开始上磨,而后他看着面前六本奏疏,挨个点了过去,对着李佑恭说道:“吕宋要人、旧港要人、大铁岭卫要人、金池总督府要人,金山国要人,现在好了,连熊廷弼也要人!”
“朕哪有那么多人给他们!”
熊廷弼在小田原城击败了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联军后,丰臣秀吉经过了慎重考虑,最终放弃了进攻关东平原的想法。
想要进攻关东平原,小田原城是必经之路,其重要程度几乎相当于大明的山海关。
小田原城有了大明的火器支援,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除非倾尽全力,否则再想拿下,如同痴人说梦。
关键是,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也互相提防,生怕倾尽全力的时候,被彼此捅上一刀。
北条氏政、北条氏直,改名了袁政和袁直之后,短暂调整,很快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对他们而言,丰臣秀吉惹不起,德川家康惹不起,大明也惹不起。
既然总归要投降,找个看起来更加仁厚一点的主子,就很有必要了。
真的要比道德,那大明是真的很有道德。
袁政和袁直就这样成了熊廷弼的狗腿子,他们预想中的屠杀、抓捕倭奴、劫掠倭女享乐这一系列征服者要做的事儿,熊廷弼带领的京营,全都没做。
熊廷弼在江户川展开了小范围的均田。
均田是没收田土,而后分配给无土无田的百姓,只不过这些百姓,要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为汉姓,不得再梳月代头。
对于这些百姓而言,居然还有这等好事?!倭国百姓的姓氏来源十分复杂,而且有些过于随意,很快轰轰烈烈的均田就开始进行了。
熊廷弼在倭国,不是在大明,不服均田的,都被熊廷弼给踏平了。
这些倭寇们仰赖的山城,在大明火器面前,不堪一击。
熊廷弼要人的原因很简单,缺人推行王化,甭管什么人,陛下看着给,是个汉人都要,牢里的各种恶棍都要,反正京营是个大熔炉,拉进去烧一下,都是优质资源。
和吕宋、旧港、大铁岭卫、金池不同,熊廷弼带的是京营三千锐卒,这三千锐卒,什么人进去,在体制、集体的力量下,都能给他锻造成可用之才,尽管送!
关键是,朱翊钧没人给了,他一年就办几件流放案,流放的人也都是有数的,地痞流氓都抓好几年了。
“只能再苦一苦这些地痞流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