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报还是不报,这是一个问题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报还是不报,这是一个问题 (第2/3页)

”朱翊钧最终还是把地痞流氓分了分,六地都给了点,并且还告诉他们,真的没有了。

    熊廷弼在倭国做五星天皇,他这个五星天皇做的一点都不温和。

    任何家族田亩超过十顷的武士、大名,都被勒令交出了田亩地契,并且全都迁徙进了江户城,不得出城。

    此举将武士和农民的身份彻底分离,重构了关东平原的秩序。

    为此熊廷弼还专门制定了《武士诸法度》,来约束武士的行为,惩治武士、大名的不法行径。

    丰臣秀吉现在倾尽所有,还能把熊廷弼赶出去,一旦让熊廷弼在关东平原经营超过五年,就是丰臣秀吉想赶,也没有那个实力和机会了,关东平原这些逐渐王化的倭人,都不可能答应。

    如果一直在黑暗之中,就能容忍黑暗,一旦看到过光明,就无法再容忍了。

    朱翊钧愿意让熊廷弼试一试,就是不成功也没什么,至少江户城,可以成为大明环太商盟重要一环,让整个环太商盟运转更加流畅。

    “户部和礼部这本联名奏疏,准奏,附入大明会典。”朱翊钧批准了一本奏疏。

    由高启愚和户部侯于赵联名上奏,奏疏的名字是《海外番夷准入条目疏》,并且将其列成了法条,方便市舶司对夷人进行管理。

    海外番国使者,可入京朝见,得陛下准许可自由活动,比如沙阿买买提和黎牙实;

    考核通过,可考入格物学院充任格物博士的海外学子,可入国子监、京师大学堂学习备考格物院;

    其余人等,只能在万国城内活动,而且必须符合照准停留时间,无公文批复,不得出万国城;一切夷人在大明以大明律为准。

    若有违背禁令,杀无赦。

    万国城大概就是个围不过五里的小城,完全与世隔绝,而且大明军镇守。

    在开海的这种大趋势下,这个准入照准刊发的标准,可谓是极其严格,能进到大明的学者,大概就只有伽利略、开普勒这种顶级天才了。

    高启愚在奏疏里,旧事重提,提及了元朝末年的亦思巴奚战乱。

    元朝末年,泉州的波斯人越来越多,这些波斯人开始造反,长达十余年,波及整个福建的乱战,搞得民不聊生。

    历史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学不会,就会重演一遍,让人继续学习,直到彻底学会为止。

    亦思巴奚战乱,就是历史教训,朱元璋在洪武年间执行禁海,有很大的程度,就是参考了亦思巴奚之乱,而且还有一个蒲氏出卖赵宋宗室的旧事,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禁海的决心。

    这本奏疏早就写好了,只不过高启愚整理前元旧档,仔细梳理了一番亦思巴奚战乱,让陛下了解这次的历史教训,明白礼部为何会制定出如此严厉收紧夷人进入大明的照准规则。

    跟这个准入照准规则提高配套的政策,叫《举报、捉拿夷人奖惩令》。

    举报一个潜入大明夷人,给银五两,抓拿一个给银十五两,如果抓捕过程中不小心杀死了夷人,尸体完整就只能给银十两了。

    按照户部的核算,朝廷抓捕一个夷人的行政、出动等等成本,大约在二十银左右,如果百姓能抓了,直接扭送衙门,不仅百姓拿十五两银,朝廷还能省五银的支出。

    而且这个活捉的夷人,还能扑卖给海外种植园,稳赚不赔。

    赏金制度,是大明自国初就有的制度,过去悬赏人头,现在悬赏活人,都是给赏金。

    大明各地的巡检司、巡检司的弓兵,就是靠着赏钱吃饭的。

    大明就是这样,一个极度保守,就是比保守还要保守的朝代,这不是万历维新能改变的,甚至万历维新,让大明更加保守。

    朱翊钧觉得很合理,这片土地,从头到尾都是中国人的,这些夷人,连血税都没交过。

    他准了奏疏,并且附录到了大明会典之中,成为了确定的律法。

    “先生写了本奏疏。”朱翊钧忽然看到了一个很久没看到的名字,张居正。

    张居正早就不管事了,现在居然写起了奏疏,朱翊钧立刻坐直了身子,仔细看起来了奏疏的内容。

    奏疏分为了上下两篇,上篇写考成法和吏举法,张居正首先书面肯定了申时行对考成法做减法是正确的,同样表明对申时行能力的肯定,上篇主要说的是吏治。

    在上篇中,张居正引用了《解刳论》和《肌肉图说》里的内容。

    人是一个很神奇的动物,有很多体态上的问题,是肌肉萎缩。

    比如肩峰撞击是长期圆肩驼背的不良体态造成,根本原因是背部肌肉群萎缩,无法保持正确体态,比如骨盆前倾、肋骨外翻、小腿外翻、内翻、足弓塌陷等等。

    部分肌肉萎缩,导致代偿机制生效,不良体态又进一步让这些肌肉萎缩。

    这就是肌肉的用进废退,人如此,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尤其是行政的官僚组织。

    官僚组织是统治阶级,行政组织系统内所有人,都是没有任何生存压力的,就会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组织会自然衰退。

    考成法的目的,不是朝廷里的大臣们、皇帝闲的没事干,要用考成法折腾官吏,而是为了阻止组织自然衰退,让肌肉足够的强劲,防止出现不良体态的问题。

    而下篇的内容,张居正说的事儿,就非常非常的大逆不道了。

    不过张居正都快七十岁了,他这个年纪,已经是古来稀百无禁忌的年纪了,所以他在下篇里,提了所有朝臣们不敢提的问题,太子的问题。

    张居正讲了个故事,巫蛊之祸爆发的时候,太子刘据兵败,要逃出京城,守门有两个卫兵,一个主张要放,天家的事儿就当没看见;一个主张要抓,若是真的给刘据逃了,谁都脱不了关系。

    最终刘据拒捕自杀。

    汉武帝回京后,就把主张放人的卫兵给杀了。

    过了没多久,汉武帝悔恨不已,为太子刘据平反,还修了‘归来望思之台’,纪念刘据,那个主张抓人的卫兵,就被汉武帝给杀了。

    理由非常的古怪,汉武帝觉得,要是当时刘据逃跑了,汉武帝他回到京师,搞清楚了真相,刘据就不会死了。

    主张放的卫兵死了,主张抓的卫兵也死了。

    当然,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后来人,都知道,刘据必死无疑,连皇后卫子夫都自杀了。

    纵观历朝历代的历史经验而言,太子和皇帝之争,最终的结果往往会杀四类人,一类是太子本人;一类是支持太子的;一类是反对太子的;最后是中立的。

    都说李承乾不听侯君集的谗言,不搞兵变,一定会顺利接班,但实际上是李承乾已经是最后一搏了,起事会死,不起事也是死,等死,只能孤注一掷。

    从有信史以来,被死亡、被废除的太子,比例高达45%,如果把那些被权臣左右朝政只是傀儡的皇帝去掉,超过八成的太子和皇帝,都会走到你死我活、兵戎相见的地步。

    这是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