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第1/3页)
李佑恭用手里的黄金宝钞,换了点糖票,而后去买了一点东西,找零的时候,摊主多给了他十二文钱,之所以多给这些,摊主给的是私票,德乐糖坊发的有价票证。
他到德乐糖坊买了点糖,把私票花了出去,才回到了巡抚衙门。
他这么转了一圈,在街面上真的走了大半天,明白了糖票运作的基本逻辑。
这东西和费利佩发行金债券的原理,几乎完全一致。
就像泰西人相信,珍宝船会把新世界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的带回西班牙一样,几乎所有广东人都相信,方糖会源源不断的通过商行、商帮、穷民苦力的小舢板,运抵广州府。
事实上,府库里没有那么多的方糖,任由糖票兑换,但人们还是接受了糖票,因为需要一种一般等价物去衡量货物价值。
而且,糖票除了糖这个锚定物之外,还有一个让李佑恭意外的锚定物,那就是烟草。
在南洋,烟草广泛种植,烟丝也成为了宝钞通行前南洋的货币,硬通货里的硬通货。
自从大烟草完全官营以来,烟草课税极重,即便是广州官营烟厂,也要缴纳足额的税赋,烟草的价格自然包含了税赋。
而在南洋有一大堆的小厂进行烤烟,而这些烟丝,就成了走私的重头戏。
也是这些小舢板和海防巡检博弈的关键点,因为有些走私烟丝,走着走着就开始走烟土阿片了。
糖和烟,共同构成了糖票在广东的流行,但局限于广州府一地,因为两广地区,只有这里最是繁华。
李佑恭转了半天,确定了一件事,人们对货币接受程度,是宝钞大于通宝,大于白银,大于官糖票,大于私票,大于飞钱。
飞钱是一种很薄的铁钱,这种小钱在大明两百年时间里长期流通,是大明的主要货币,二十来年的时间,小钱被万历通宝几乎完全挤出了市场流通。
不是只有劣币可以驱逐良币,良币同样可以驱逐劣币。
人们别无选择,才会接受劣币,而不是天生喜欢劣质的东西,是市场上有太多的劣币,而良币完全不足,良币才会被驱逐。
只是让李佑恭万万没料到的是,广州府这地方,居然对白银并不是那么的热衷,宝钞和通宝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非常简单,白银轧印成银币后,不太好找零,一枚银币等于七百枚通宝,日常使用中,银币这种大钱,其实非常不方便,多是用于储蓄、大笔交易,而日常生活,都用铜钱。
但是铜钱完全不如黄金宝钞好用,铜钱又太小了,携带非常不方便,相对宝钞较重、体积小还容易丢、同时还不太方便保管,在市场里,不管是买东西的还是卖东西的,都不太喜欢铜钱,因为铜钱不太好换银币。
宝钞和通宝,都可以在会同馆驿兑换成银币,但是通宝的面值太小了,导致会同馆驿兑铜钱的积极性很低,再加上朝廷推动黄金宝钞的发行,会同馆驿更倾向于兑换宝钞。
所以,才有了宝钞大于通宝大于白银这种现象。
两广巡抚刘继文,请求朝廷定向增发黄金宝钞,是地方需要,同样也是当务之急。
李佑恭将他在广州府的见闻,处置的案件,详详细细的奏闻给了陛下。
朱翊钧收到奏疏的时候,已经是七月十一日,他看完了李佑恭的奏疏,情况还算乐观,确实没有那么多的内鬼。
至于那些敢对大明军出手的海寇,既然选择了对立立场,那就不是大明人了。
“糖票,朕做了二十二年皇帝,依旧没能解决钱荒的问题啊。”朱翊钧有些感慨的说道。
以前张居正贿赂冯保,用的是盐引,和现在广州府流行的糖票,几乎没有差别,都是有锚定物的货币。
大明缺钱缺的厉害,连广州府这种大都会,都缺少足够的白银流通。
当然,这不是朱翊钧这个皇帝失败,而是大明就是个饕餮,胃口太大了,多少白银填进去,都不够用。
“下章户部,议一议定向增发的事儿。”朱翊钧写好了公文,让张宏送去户部,给个定向增发的意见,这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了宝钞超发的问题。
皇帝现在对超发,已经没有那么的担忧了。
西洋商盟,可以作为一个闸口,把宝钞向西洋泄洪,营造潮汐。
而实现这一切,需要以货物为根基,大明一旦失去了商品优势,就会慢慢失去这种营造潮汐的能力。
大明正在逐渐完善海外开拓与殖民的理论建设,关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殖民,已经开始全面铺开。
而朱翊钧本人三十二岁,春秋鼎盛,如果还能掌舵三十年不变,说一句大明完成了中兴,绝不为过。
“不是,这安南是大锅乱炖吗?这都乱成了一锅粥。”朱翊钧看着陈璘、骆尚志、李佑恭等人的奏疏,一脸的不敢置信。
一个小小的安南,居然有了五驾马车!
大明也就皇帝这一驾马车,文张武戚都在车上,可是安南四大家族一共有五个,多出来的那一个是权臣郑松。
郑松把莫氏击败,莫氏家主,安南都统使莫茂洽、莫全,相继被郑松斩杀。
郑松夺回了升龙城,扶持了新的君王,自己任命自己为‘都元帅总国政尚父平安王’,当之无愧的摄政王。
而安南四大家族,手下可统计的各方势力,足足有七十二个之多,形成了五主七十二家乱战的局面。
同墨、黎藻、杜桧、阮康、陈红衣、潘进江、武贡等等,这些名字密密麻麻的罗列在了皇帝的面前,而这七十二家,有超过三十家,都是隆庆、万历年间迁往安南的豪强、海寇建立。
“不是,这怎么还有个山西太原的周庄生?”朱翊钧惊讶无比。
两广、福建、浙江、山东也就算了,居然连山西人,都占据了安南宣化、嘉兴两府,称霸一方,归顺于阮氏家主。
张宏对这个人也不是很了解,摇头说道:“可能是做生意去的。”
一些个山西商贾喜欢到扬州置业安家,可能这个太原的周庄生,就是从扬州出海,去了安南。
骆尚志带兵攻打广安城,海阳城不动如山的原因很简单:海阳城的杜桧和广安城的城主武贡有仇。
平安王郑松,之所以安排两个有深仇大恨的家伙,互为掎角之势,完全就是为了海阳城和广安城联合起来,对升龙城形成威胁。
显然在平安王郑松眼里,内斗的权重远高于拒敌,防内大于防外。
海阳城杜桧本来打算让广安城接受足够的教训,再出兵救援,但没想到大明军的进攻实在是太猛了,不到两天就拿下了广安,独木难支的海阳城,直接溜之大吉。
升龙城的海洋门户,拱手交给了大明。
放到大明身上,就是天津府几乎没什么抵抗,落入敌人的手里。
这种荒诞程度,让骆尚志请功都有点不好意思,他还没有用力,对方就倒下了。
“怎么感觉安南还不如北虏,甚至不如倭寇呢?”朱翊钧看了半天的堪舆图。
无论是土蛮汗还是俺答汗,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大明打起来都是稳扎稳打,一旦给北虏机动起来,谁胜谁负尚未可知。
而倭寇在朝鲜跟大明摆开了阵仗打了足足三年,大明才把倭寇推下海,把倭寇营造的山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