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第2/3页)

全给拔了。

    整体而言,北虏和倭寇,都算是个对手,安南这有点太过于疲软了。

    “陛下,这才是蛮夷的本来面目,本来的实力。”张宏倒是觉得,安南这才是蛮夷的正常发挥。

    北虏和大明打了两百年知根知底,大明东征,朝鲜战场上,倭寇们也是百战精兵,战力还是很强的。

    “确实。”朱翊钧认可张宏的说法,大明边疆刷新的蛮夷里,北虏和倭寇,真的很能打了。

    安南这个表现,才是蛮夷应该有的表现。

    朱翊钧还是按照大明五等功赏牌功勋法,给骆尚志记功,并且下章礼部,准备给骆尚志封伯爵,只要他顺利打完了安南,完成军事胜利,这个世勋伯爵,就是骆尚志给他子孙后代赚下的家业。

    礼部高启愚上了本奏疏,这本奏疏解释了一个皇帝不是很理解的现象。

    都是万历维新大思辨的重要成果,矛盾说被广泛接受,阶级论却被束之高阁,甚至治学阶级论,都找不到名师教育。

    这种现象如此的普遍,但背后的原因,却很少有人去琢磨。

    因为阶级论要取代的是华夷之辩,而非儒家的其他理论体系。

    要强行推行阶级论,就要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蛮夷,是否和大明人拥有相同的地位。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别说大明腹地,就连吕宋总督府,夷人多于汉人,汉人用的《大明律》,夷人适用的律法是《吕宋治夷条文》,甚至连个法律都不是,只是个条文。

    在吕宋,汉人杀夷人只需要赔点钱,但是夷人杀汉人,总督府会派兵镇压。

    如果要用阶级论取代华夷之辩,那么很多事情,都变得无法解释了,倭国的倭奴、吕宋安南的夷奴,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贩卖的昆仑奴,他们也是被朘剥的穷民苦力。

    如果是阶级论算,这些人也是人的话,如果这样,大明就无法合理掠夺财富了。

    从国朝发展而言,阶级论显然是更加的合理,但华夷之辩更符合现状。

    高启愚这本奏疏,解释了为何阶级论这东西,要学得成为朝堂明公,最起码也得是正五品以上的官员,才会学的东西,因为它天生就不太适合推而广之。

    矛盾说是个方法论,就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了。

    朱翊钧对这个看法,还是比较认同的,阶级论要推行的最大问题,可能不是儒家,而是当下的世势和环境。

    如果要推行阶级论,就要放弃海外掠夺财富,那朱翊钧宁愿没写过阶级论。

    张居正致仕之后,皇帝就是大明最大的保守派头子。

    作为礼部尚书,高启愚要解释礼法,他在奏疏的后半段,解释了为何阶级论才是合理的。

    他写了一个很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观点,那就是世家政治的灭亡,和科举制度的鼎盛,有一定相关性,但最终导致世家政治消亡的根本原因,还是黄巢按着族谱杀人。

    一般大明士大夫们认为,世家的消亡是时代前进的力量,是科举制度和官僚体系成熟的必然结果,黄巢只是适逢其会,才混出了赫赫威名。

    高启愚他写这篇奏疏,一般不会被发到邸报上,高启愚告诉皇帝,事情不是这样的。

    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晚期,朝中的宰相,有75%来自于七姓十家的望族,剩下的四分之一来自于寒门,这里的寒门也是有门第的,而不是穷民苦力出身。

    像范远山这种赘婿、熊廷弼这种放牛娃,这些穷民苦力出身,能考中进士,在黄巢之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唐中晚期的其基本格局,仍然可以用‘上品无寒门’来总结,唐朝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事实上,仍然完全被世家所牢牢把持。

    士族的任官优势,在黄巢前,一直都没有下降,甚至还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而加强。

    黄巢对士族、世家按着族谱杀头,导致世家、士族的影响力极大削弱,再加上五代十国的兵荒马乱,最终造成了世家政治的彻底消亡。

    阶级论得到了证明,正如阶级论斗争卷所讲的那样:所有的公平、公正,都是从斗争中取得,而非他人施舍。

    高启愚上这本奏疏的意思非常明确,作为统治阶级,必须治学阶级论,结合矛盾说,去治理国家,制定决策。

    朱翊钧回复了三百多字,肯定了高启愚的说法,也说了说他这个皇帝的看法。

    “永远不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因为你压根不知道后人能愚蠢到何种地步。”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看完就是眼前一黑,直接拿出了章,给这本奏疏盖了‘贱儒’一章。

    这一章下去,内阁就会严令斥责写奏疏的官员,内阁的严厉斥责,对于任何官员,都是天大的压力。

    这么些年了,朱翊钧就没有见过能盖三章的官员,通常盖一章,基本就再不敢胡说八道了。

    朱翊钧也很少启用贱儒这个章,皇帝不好糊弄,是众所周知的事儿,现在真的骗不到廷杖了,陛下打廷杖,真的是往死里打。

    这本奏疏,是户科给事中李汝华、两淮盐运使袁振二人联名上奏,他们觉得文定公王国光的边方实物饷银政策,有些缺点,那就是太费钱了。

    朝廷每年要给军屯卫所支付足足660万银,来采买各种货物,然后用实物发下去。

    两个人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名叫纲运制。

    就是把江南沿海实力最雄厚的盐商组织起来,成为纲商,全权负责粮食、食盐、物料的对边方供应,而朝廷直接对盐商征收盐税。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边方物资贫瘠的问题,还解决了朝廷财用大亏的现状,而且还解决了盐税难征的困境,可谓是一石三鸟!

    朱翊钧又不是十岁的孩子,他都三十二了,有二十二年的工作经验了,政令,别说一石三鸟,就是两难自解,都得问问代价是什么。

    纲运制哪哪都好,唯独没有考虑过边方军兵的死活!

    “在这些士大夫眼里,咱大明边军是不是人?是不是大明人?怎么能生出如此歹毒的计策来?”朱翊钧气不打一出来。

    他除了盖了个贱儒的章,又写了三百多字,把两个贱儒,骂的狗血淋头!

    这个一石三鸟的纲运制,组成的纲商,就会完全垄断盐的运输。

    以前谁都能往边方运粮运盐运货,在卫所换取白银,可是有了纲商,就有了入门的门槛,只有朝廷照准的几家商贾才有权运货。

    这就是一石三鸟的第三鸟,对纲商直接征税,简单直接。

    日后,纲商们想送,边方才能收到如同毛毛雨的物资,他们不想送,把盐之类的卖到腹地,而非边方,那边方什么都没有,连盐都没有几口。

    垄断的苦没吃够,还要再吃一遍。

    大明商贾愿意把货物送到边方去,是因为边方有朝廷发的银子,才肯到边方去,如果真的把这个权力给了富商巨贾组成的纲商,大明的边方,只会彻底糜烂。

    “把这个李汝华送到绥远去垦荒,种三年地,就什么都明白了,坐在京师的衙门里,对着边方,指手画脚,谁给他的胆子!不了解情况随意指指点点,连朕都不敢这么做!”朱翊钧给了明确的惩罚,先送绥远种三年地。

    干点活儿,脑子就清楚了。

    至于两淮盐运使袁振,他倒是和这个李汝华不太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