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铁蹄踏破山河碎,黑云拂地风膻腥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铁蹄踏破山河碎,黑云拂地风膻腥 (第2/3页)

朱翊钧下章内阁,议海外军屯卫所设立。

    大明再征安南,如何彻底打消安南人的抵抗意志,如何防止内鬼抢夺胜利果实,军屯卫所,大概就是答案。

    大明皇帝在七月十四日,接见了海外番国的使者,回答了关于环太商盟定价、西洋商盟成立的诸多细节,在次日清晨,皇帝在黄浦江行宫御书房西花厅,召开了第二次对安南用兵特别廷议。

    “陛下,松江知府胡峻德上奏,请命改黄浦江行宫为晏清宫,取意海晏河清。”大宗伯沈鲤出班说了一件和征战没什么关系的事儿。

    对于争取陪都地位,松江府的热情很高,可谓是孜孜不倦,连日拱一卒这种招数都拿了出来。

    松江府要是陪都,那应天府这个陪都算什么?一个江南,岂能有两个陪都!

    松江府不语,日拱一卒,黄浦江行宫若是真的改名成功,就是从行宫升级为陛下常驻宫殿,那皇帝在哪,哪儿就是都城,不是陪都也是陪都了。

    “应天府拦了这么久,也拦不住了,改名晏清宫吧。”朱翊钧笑着说道。

    应天府一直喊不要,可是又拿不出好的对策来,最终只能让松江府得逞了。

    应天巡抚王希元也是张门嫡系门生,可惜,自然禀赋有差距,松江府聚九省之伟力,王希元拦也拦不住。

    “陛下下章户部,询问对两广定向增发黄金宝钞,户部部议定每年六百万贯。”大司徒张学颜出班,说起了户部的商议结果。

    “这么多吗?大明腹地六百万贯,吕宋六百万贯,广东六百万贯,这就1800万贯了,朕一年只能收储黄金150万两,超发了三倍,真的没问题吗?”朱翊钧吓了一跳,虽然是为了建蓄水池,可这一次性增发600万贯,等于黄金120万两了。

    “陛下,可能不够用。”侯于赵解释了一下,已经很保守了。

    “行吧,是朕的错,朕收储不了更多的黄金,就依户部所议。”朱翊钧想了想,还是决定了增发,广州光是糖票的规模,都超过了五百万贯,这六百万贯砸进去,真的不算多。

    发钞,没有黄金,就用信用背书,朱翊钧这点信誉还是有的。

    广州府太缺钱了,缺到了连各个糖坊发的私票,都能当钱用的地步,广州府还没法管,管了百姓没钱用,不管私票、假票,会冲击官票和黄金宝钞。

    先解决广州府的燃眉之急,朱翊钧再想想办法多收储一些黄金。

    其实大明朝廷真的很保守了,按照费利佩三次金债券暴雷的经验而言,想要让黄金宝钞暴雷,陛下必须要每年超发七倍以上,并且持续数年之久,超发的倍数越多,暴雷的速度越快。

    大明这才超发了不到三倍,这才哪到哪儿,不说黄金、白银、赤铜这些贵金属,就是大明庞大的货物,都能撑起的黄金宝钞这点发行量。

    “姑苏岛上的俘虏,全都阉割后,送往了吕宋。”大司马梁梦龙出班奏闻征安南俘虏处置一事。

    姑苏岛俘虏里,有一千一百多名的大明人,这些大明人可不是移民海外的二代,而是土生土长的广州、福建等地的大明人,他们在倭患、万历维新后,逃出了大明。

    如何处置这些大明人,就成了朝中最近争论的焦点,最终保守派的兵部获胜了,以蛮夷处置,等于说剥夺了这些人大明人的身份,并且以蛮夷的处置办法处置。

    按照维新派的观点,这些人都是大明人,是隆庆二年调动戚继光回京,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不应该以蛮夷处置,而是以大明人的身份处置,流放吕宋、旧港、金山等地,为大明海外开拓出力。

    兵部反复权衡,还是把他们全都阉了。

    “军中自有章程,就这么办吧。”朱翊钧没有过分干涉前线。

    最终让兵部下定决心,还是陈璘上疏,在陈璘看来,这帮海寇出身的俘虏,烧烧抢掠无恶不作,不配为人,顶着杀俘不祥的诅咒,陈璘把其中四百名俘虏,全都沉了海。

    原因很简单,林道乾为首的海寇,主要营生,就是贩卖丁口,夷奴他们卖,大明人他们也卖。

    手上沾着大明血,全都是沉海的结局,剩下的也都被阉了,送海外种植园为奴。

    “陛下,黎牙实的《论中国》,怎么少了一段?”大宗伯沈鲤出班,询问黎牙实的论中国,沈鲤看了这书,确实写的极好,对大明的理解,非常的深入。

    当局者迷,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明人,有些东西就会认为理所当然,本该如此,旁观者清,黎牙实从一个夷人角度讨论大明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就非常值得参考了。

    如果不是黎牙实非要回泰西,怎么也够格做个礼部五品官了。

    “他骂朕,朕给他删了!”朱翊钧带着怒气说道:“他居然在最后,说朕是亡国之君,简直是岂有此理!朕把他关了二十天,已经很客气了!”

    “这…”沈鲤大惊失色,坏了,真给黎牙实学到真东西了!他居然是个骨鲠正臣,居然敢在给皇帝先看的书里骂皇帝!

    黎牙实在大明也是有九族的!

    最让沈鲤惊讶的是,就关了二十天,说明黎牙实说得对。

    “臣斗胆,黎牙实说了什么?”沈鲤低声问道,他想知道以夷人的视角,究竟看到了什么问题,居然也得到了陛下的肯定。

    朱翊钧往后一拉凳子,就站了起来,站在了堪舆图前,指着大明全域堪舆图说道:“朕这二十二年,不说宵衣旰食,怎么也算是勤勉有加!”

    “朕亲事农桑、设宝歧司农学院,番薯、土豆、牧草、水肥、精绝盐,速生杨、晚熟土豆等等,样样生民万万!”

    “朕振武兴兵,再建京营,每日操阅军马,风雨不辍,征建州、伐大宁、平俺答,辽东、大宁、兴化、开平、归化连成一片,收复河套!在西南,朕再开三宣六慰,设六府以治!”

    “朕独断开海,先收琉球,再开长崎、吕宋、旧港、金池总督府,遣朕亲弟潞王,就藩金山国,环球商队每年环球贸易,海外广设明馆,再设环太商盟、西洋商盟,以求海贸长兴!”

    “朕奖赏工匠,营造官厂七十四座,在建四十四座,煤钢连绵成海!设格物院,钻研万物无穷之理,以期人力胜天!修驰道,计三万五千里,沟通南北东西,以求万民皆安!”

    “二十二年以来,朕从无一日懈怠,他一个泰西来的夷人,竟然敢骂朕!”

    “朕就该给他喂掺了土的黑面包,而不是掺锯末!撑死他!”

    大臣们一听皇帝暴怒,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大臣们参加廷议无数,皇帝陛下平素里都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岿然不动。

    这种稳重感,从陛下十岁御门听政开始,就一直存在了。

    结果,现在皇帝因为一个夷人的一番话,把自己这二十多年的功绩,全都数了一遍。

    侯于赵欲言又止,他其实想提醒陛下,还有还田令,这可是天大的功绩。

    还田令的确是张居正在万历九年,天下清丈后提议的,但张居正做不到,还田令、营庄法能够广泛推行,这个功绩该算在陛下的身上,而不是张居正。

    道理谁都能讲的头头是道,可是做事,难如登天。

    这就是侯于赵和其他大臣的不同,其他大臣听到的是皇帝有点破防了,侯于赵听到的是陛下漏了自己的功绩,侯于赵总是和别人不同,再次被逆行了。

    “撑!死!他!”朱翊钧一甩袖子,把手拍在了桌子上,晏清宫西花厅一片死寂,掉根针都能听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