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铁蹄踏破山河碎,黑云拂地风膻腥 (第1/3页)
“陛下,臣已经老迈,陈敬仪所言,是他的想法,臣的想法比较简单,如果真的想要海外总督府长治久安,长期为我大明所用,关键之要,在于卫所。”孙克弘看着魁梧的陛下,说出了他的看法。
“哦?仔细谈谈。”朱翊钧坐直了身子,面色凝重了许多。
他也想知道,民间的富商巨贾,对万历维新,究竟是何等的看法。
“陛下,刘綎为征南大将军,梁梦龙为总督军务,带领二十八万汉军,平定了播州之乱,足足二十八万大军,历时114天,一举打掉了杨应龙为首的生苗、熟苗反叛之野心。”
“如果从洪武年间算起,刘綎率军进入海龙屯时,已经足足232年了。”孙克弘说起了一个大明士大夫很少谈及的问题,那就是大明现在已经老迈了。
按照过往的经验,顶多再有个七十年,就该改朝换代了。
即便如此,大明仍然能够拉起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平定祸乱,这是非常不容易、不寻常的事儿。
西汉东汉,两汉四百余年,汉军最强横的时代,自然是卫霍二人北驱匈奴的时候,而赫赫威名的良家子、羽林军,在汉武帝离世之后,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之后世家称雄天下。
可以简单概括而言,汉军的强盛期持续时间很短,那之后,军事逐渐落入了边军和世家手中。
大唐到了唐玄宗,只有短短一百年,府兵制被废除,安史之乱点燃了烽火狼烟,所有人都陷入了兵荒马乱之中,五代十国的疯狂和黑暗,是盛唐死亡后留下的腥臭尸水。
两宋军事强横,就存在到了宋太宗的高粱河之战,在那之后,两宋的军事孱弱,人尽皆知。
大明则完全不同,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建国两百余年,大明国朝依旧有组织能力,组织超过二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还不担心暴力失控。
这一切的根基,就是大明的乞丐兵,卫所军兵。
营兵,陛下用的很顺手,自然会倾向营兵,可是军屯卫所的军兵,才是大明的根基。
大明朝和其他朝代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财政制度糜烂到了极点,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财政去做事,而撑起大明朝廷存续的人,是乞丐皇帝留下的乞丐军。
军屯卫所和汉代屯田,唐朝府兵,唯一不同的是,军屯卫所种的是官田,而非私田,生产资料集体所有而非个人。
诚然因为种种原因,兼并也存在,可是即便如此,军屯卫所制度,依旧是大明存续的关键。
而孙克弘的意思很明确,大明当下开海,哪里都好,唯独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在海外建立军屯卫所。
汉乡镇是聚集区,相当于大明的城镇,而在城镇之外的乡野,皇帝、大臣、百官、海外总督,似乎都没有注意到。
当然,这可能和之前的矛盾是相同的,之前在建立统治,顾不上,那么现在,也是时候去做了。
吃到嘴里,就要消化干净,而不是再吐出去。
“孙商总所言极是,朕确实是忽略了,谢孙商总提醒。”朱翊钧非常郑重的表示了感谢,这个三十年坐在轮椅上的商总,能坐稳松江远洋商行商总的位子,确实很有东西。
其实以势要豪右看来,京营十万锐卒、水师十六万,的确十分可怕,可最可怕的还是诞生了京营和水师的民意,百姓们愿意在朝廷的带领下,成为陛下手里的利刃,愿意再相信朝廷一次。
这种民心所向,才是大明皇帝能把势要豪右当猪杀的根本原因。
经常在农村杀猪的都知道,拿刀的,只有一个人,在猪的脖子划一下放血就行,可是摁住猪不让猪乱动的,总是有好几个。
“而且陛下。”孙克弘面色复杂,看了眼陈敬仪,又看了眼中书舍人,欲言又止,反复斟酌才说道:“陛下,铁蹄踏破山河碎,黑云拂地风膻腥。”
“胡元铁蹄南下,踏破了大宋江山,黑云压城,膻腥之风吹遍了整个天下,冯胜率军西征,去千里皆为胡虏,中山王徐达至大同,燕云之地,汉儿尽作胡人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时至今日,这些地方,又变回来了,军屯卫所,是一种王化的手段。”
孙克弘已经尽量斟酌了,他希望陛下听懂了他的意思。
这些丢了几百年的土地,最终再次变成了汉人的天下,其根本制度,就是遍地的军屯卫所,吸纳愿意归顺的胡人,杀死不愿意归顺的胡人,把这些不服王化的胡人,种到土里去。
朱翊钧显然听明白了孙克弘的意思,笑着说道:“朕明白了,当年成祖文皇帝打下来安南,设立交趾三司,同样设立的卫所,但一共建了卫十一,所十三,确实不太够用。”
因为涉及到了成祖皇帝,朱翊钧说的比较客气,其实这十一卫、十三所,从头到尾就只建了三个卫所,之后成祖就沉迷于北伐,对交趾这个地方,不再多理会了。
成祖那时候,在想方设法的迁都北衙,对交趾不上心,也正常。
“陛下,熊廷弼在关东平原搞的均田,是府兵授田,他这个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首先要面对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驱逐,如何在三五年内,快速发展出足够的武力,才是首要。”
“但之后,熊总督还是要用军屯卫所。”孙克弘提到了熊廷弼,熊大在关东平原搞均田,但他只在江户川搞了均田,剩下的他还是要行军屯卫所的办法。
朱翊钧和孙克弘、陈敬仪聊了许久,才让张宏送走了二人。
闲来无事的时候,朱翊钧也在想:如果朱元璋在财经上的天赋,能和他在军事上的天赋一样高,那就真的太好了。
可惜朱元璋在财经事务上的天赋,和他对贪官的爱一样少。
朱元璋这套军屯卫所制度,自然有些缺点,比如逃所,比如败坏,但兵凶战危的边方地区,这套制度可以长期维持存在,而且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同时,对朝廷而言,作战成本极低。
崇祯二年十月,小奴酋黄台吉攻破了喜峰口,从喜峰口进攻京师。
崇祯皇帝紧急下令,山西巡抚耿如杞、总兵张鸿功,率领军兵八千人入京勤王,粮草自备,到了京师口粮吃完了,问兵部户部要粮,兵部不给,把八千军兵饿了足足三天时间,爆发了哗变。
而户部尚书毕自严出面,调动了口粮,哗变很快就平息了,可哗变有人要负责,率兵勤王的总兵被处死,巡抚被流放。
此刻距离大明灭亡,只有十五年了,这些乞丐兵,只要肯给饭吃,就肯打仗,还肯卖命。
唐德宗继位的时候,决心对付河北五个藩镇,这五个藩镇自从安史之乱后,就一直高度自立,不肯听从朝廷的调令,唐德宗这个举动,再次逼反了河北五镇。
唐德宗调动了泾阳兵,前往平叛,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问唐德宗索要赏钱,才肯前往河北。
唐德宗令京兆尹赏赐,京兆尹只给了粗茶淡饭,立刻引起了哗变,最后攻破了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
泾阳兵变的时候,大唐建立才165年,征召勤王、平叛入京的勤王军,直接攻破了都城,赶走了皇帝。
如果如此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区别,的确是军屯卫所制度在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些军兵清楚的知道,他们是大明的兵,而不是某个节度使的兵。
也是因为有了军屯卫所制度,这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大明的暴力才不会那么容易失控,没有形成藩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