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大明军事上,无法翻越的两座高山 (第3/3页)
是熊廷弼在关东平原的均田营庄等事。
“戚帅该钓鱼钓鱼,不是什么大事。”朱翊钧笑着说道:“这马上入秋了,朕得了件羽绒内胆,赠于戚帅。”
张宏取来了早就准备好的羽绒内胆,放在了戚继光身边。
“这件内胆,是渡渡鸟羽绒,保暖性极好,这渡渡鸟,确实好养的很!羽多肉多而且味道鲜美。”朱翊钧说起了渡渡鸟养殖,就是滔滔不绝,渡渡鸟也被大明人叫渡渡鸭,渡鸭,浑身是宝。
朱翊钧讲了一大堆养渡渡鸟的技巧,场地、防病、育种等等,他亲自养了一批,深入了解了育种的过程。
“陛下,臣不解,一只活鸭,要一百多文,而一只烤鸭却只要区区三十文不到,这做熟了,反而便宜了?”戚继光生活在北京很多年了,北京的烤鸭价格一直在降,现在价格已经低到了三十文左右。
这奇特的现象,让戚继光有些不解。
朱翊钧解释了其中的缘由,一只渡渡鸟和鸭子的成本是八十多文,如果碰到疫病可能会更贵,活鸭的价格,卖到一百多文是极其合理的,奥秘就在羽绒、羽毛和鸭货上。
羽绒最贵,其次是羽毛,而鸭货的鸭脖、鸭掌、鸭舌、鸭肠、鸭胗、鸭心、鸭血、鸭油,这鸭八珍卖的也不便宜。
如此之下,烤鸭的成本,大约在十七文左右,加工的炭火、作料等等加进去,最后的价格可以做到三十文左右。
烤鸭卖的便宜,这鸭子不是填出来的,更不是药水泡出来的,只是随着产业链的成熟,才出现的奇特现象。
“其实以前绥远养羊并不赚钱,是大明的毛纺工艺提升,让羊毛有了更高的价格,养羊的利润在开始逐渐变高,绥远边民,自然更加希望养羊,而不是养马。”朱翊钧套用烤鸭为何便宜,解释了绥远大量养羊的原因。
起初,大明搞毛纺,是包藏祸心,多少有点想要羊吃人的想法,可二十年后,再看,最终成为了羊吃马,而非吃人。
制度的流变,总是趋向于阻力最小的方式。
征伐俺答汗,绥远臣服之后,所有人都会选择一种省力的办法,而不是杀戮,杀戮激化矛盾,造成的阻力很大,羊吃人可能让边民反抗意志凝聚,但羊吃马,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草原人一旦失去了引以为傲的机动力,开始定居生活,对大明而言就不再是威胁了。
朱翊钧也是在养渡渡鸟过程中,搞明白了绥远王化如此顺利的原因。
“所以即便是没有臣征伐,文成公的毛呢官厂,也会让北虏失去锋利的爪牙。”戚继光听完了陛下的讲解,略有些感慨,征伐俺答汗,看起来好像是个无用功,王崇古的毛呢官厂好像更加温和一些。
朱翊钧连连摆手说道:“完全不是,军事胜利是这一切成立的前提!”
“没有军事胜利,北虏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的只养羊,不养马呢?草场草料不够,就会南下劫掠,激化矛盾,战争会导致商路断绝。”
“没有军事胜利,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昨日重现,大明和北虏这二百年的烂仗,还要继续打下去。”
“矛盾说告诉朕,矛盾的发展是极其复杂的,是根本无法预测的。”
矛盾分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包含了太多的变数,而每一个变数又会改变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大明和胡元残余势力,打了两百年的仗了,逐渐变成了烂仗,都打累了,需要一个结果。
都是大明人这个结果,显然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谢陛下解惑。”戚继光发现自己真的年纪大了,过去不用想都能明白的道理,现在需要陛下细细解释了。
“臣告退。”戚继光再拜,离开了晏清宫御书房,他去龙池钓鱼去了。
有陛下在,外面的风风雨雨,吹不到他身上。
皇帝、大将军、阁臣们完全想多了,对于晏清宫东华厅发生的事儿,所有知情人大臣、宦官、纠仪官,都选择了烂在肚子里,连最喜欢絮叨的小黄门,都选择了闭嘴,一句不肯多说。
朱翊钧把十二章衮服,放在了御书房的寝室内,大臣们到御书房也不会到寝室,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晏清宫改名的事儿,引起了南京六部的愤怒,连章上奏弹劾松江府地面官员,怎么可以由行宫升级到宫室!这简直是不把南京六部放在眼里,这么做是不对的,应该把名字改回去。
如果不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日后出现松江六部尚书,一切都晚了!
朱翊钧挨个盖了个‘朕知道了’,他才笑着对着张宏说道:“无能的南京诸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松江府得逞,而无能为力。”
南京总是反应慢半拍,皇帝已经第二次南巡驻跸松江府了,南京方面这才想起了,请皇帝去应天府驻跸,开始重新修缮莫愁湖行宫。
早干嘛去了!
“南京大臣们说的也有道理,这松江府离海面太近了,这要是闹出海患来,岂不是直接威胁到了圣驾?其实南京就很好,可以快速应对,同时也能维护圣驾安全。”张宏觉得南京官员说的这一点很在理。
大明现在势大,水师强横,但从来没有永远强横的帝国,水师一旦衰亡,皇帝驻跸晏清宫,就要直面海上威胁了。
朱翊钧极为感慨的说道:“这就是当年成祖文皇帝,下定决心迁都北衙的原因,天子守国门,可以维护军队的战斗力,不至于发生大唐边军失控,也不至于发生两宋重文轻武,导致军事疲软。”
崇祯十三年,松锦之战,洪承畴领兵十三万人,在锦州、松山城一带,和黄台吉展开了血肉磨坊一样的死战,战争足足持续了两年的时间,死伤广众。
这十三万人损失后,在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又拉起了一支规模超过十万的大军,意图将李自成镇压,最终还是差了一口气,功亏一篑。
直到孙传庭战死,大明距离亡国,也就一年了,大明依旧能够组织起超过十万的军队进行征战。
这种掌控力,是历朝历代都极为罕见的,哪家亡国的时候,还能拉起十万忠于朝廷的大军?
这个奇迹,固然是军屯卫所制度的成功,同样也有朱棣迁都北衙的功劳。
因为首都在边方,军事威胁极大,就是兴文匽武,也不会发展到两宋重文轻武的样子。
朱元璋和朱棣,就是大明军事上,无法翻越的两座高山。
朱翊钧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了松江府驻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他在的时候,水师保证战斗力,他要是死了,这陪都在松江府,子孙后代再蠢,还能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臣愚钝,陛下英明。”张宏仔细斟酌了一番,明白了其中缘由。
他果然不太适合做司礼监掌印太监,陛下总是说,军事需要天赋,政事只需要勤学好问就行了。
完全不是,政治同样看重天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