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 (第3/3页)
部分。
第一部分九边营兵的构建;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海防营兵的远景规划;第三部分则是解释了为何要这么做的原因,并且重点说明了,这是太祖、成祖的祖宗成法。
他的奏疏引起了十分广泛的讨论,奏疏里没有讲,构建了海陆营兵后,下一步要做什么?但简直是再明显不过了,下一步的就是依托于五十四个边方步营,恢复五军都督府制。
军屯卫所不是完美的,他最大的缺陷就是土地兼并,生产资料丢失后,军兵逃所,而营兵则是朝廷财政直接养的强军,人数十六万,朝廷养得起,而且监察也能做到位。
“这本奏疏,妙啊!”王家屏看着奏疏,对着梁梦龙说道:“妙哉妙哉,这样一来,京营就必须要强横了,一旦枝强干弱,安史之乱,立刻就会来。”
“戚帅说了这么多,有些复杂,京营的衰亡,就是因为天下无敌,对外没有对手滋生傲慢之心,对内,朝廷必须倚仗,无法无天,即便是有军魂,依旧免不了骄纵的可能。”梁梦龙真心实意的说道:“戚帅,真不愧是不世帅才!”
大臣们和皇帝对京营边方的制衡,有些不同的理解,没有外敌,就在内部制造了一个潜在的威胁,如果京营不够强大,藩镇就是必然,皇帝、大臣、总兵、庶弁将,都会不约而同的维护京营的存续和强大。
毕竟大唐的历史教训足够多,京营不够强大,镇不住边军,安史之乱后,边方变成了藩镇,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这军制我是打算认同的。”梁梦龙作为张门核心人物,和王家屏这个次辅沟通了关于政令推行,如果他们达成了共识,那廷议就会顺利很多。
“我也赞成。”王家屏颇为感慨的说道:“其实嘉靖二十一年的时候,毛司马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可惜了,当时朝廷穷的叮当响,无力推行。”
王家屏说的毛司马,就是毛伯温,就是嘉靖二十年征讨安南的总督军务毛伯温。
嘉靖二十一年,毛伯温结合自己整饬边方的经验,上了陈二十四条防边议,其中就有在边方营建营兵的想法,跟戚继光这套想法,是颇为相似的。
当时毛伯温要建五个边方步营、马营,应对北虏滋扰,他看到了俺答汗的逐渐强势,而且镇守地点也是针对俺答汗,他看到了俺答汗坐大,防患于未然。
最终无法做成的原因,还是穷闹得。
梁梦龙对这位前辈,非常理解,他不住的点头说道:“我知道,戚帅在奏疏里提到了这件事,不得不说,有钱是的真好,咱万历朝,一挥手,就是二十七个,这二十七个步营建好之后,还有二十七个海防营。”
“毛司马只求五个边营以应俺答汗势大,百般委屈,也未能成功。”
毛伯温因为这个边方营兵的事儿,还吃了谋反的诬告,被坐罪流放烟瘴之地,只是途中,皇帝赦免了而已。
都知道这边方营兵的好,但营兵真的很贵。
总计五十四个边营,十六万人,光是这十六万人每年的军费,就高达四百五十万银,仅次于水师的五百五十万银。
“乙未军制和丁亥学制,比起来已经很便宜了,今年丁亥学制,就花了朝廷两千万银,军费上,加上这450万,也不过1650万银,还是不如教育的投入大。”梁梦龙觉得真不算多了,现在朝廷岁入六千万银,这点投入,真的不算什么。
王家屏抿了口茶,看似不在意、以一种闲聊的口吻说道:“我还以为兵部会反对,毕竟五军都督府恢复过往的威风,那就没兵部什么事儿了。”
五军都督府恢复往日荣光,大明军容耀天威,可是兵部在戎事上的话语权,会进一步减弱,奉国公一个人好对付,可是武勋之首身后还站着一个五军都督府,那兵部只有招架之力了。
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兵部基本都跟没有一样,毕竟当年的大将军是朱元璋和朱棣。
“我宁愿兵部没了,也不想看到因为军备不兴,天下生灵涂炭了,壬寅虏变倭患,当真是,人间炼狱。”梁梦龙沉默了片刻,给了王家屏一个理由。
兵部逐渐失去权力,兵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可相比较大明虏变倭患的惨痛教训,兵部还是认可了这一次戚继光提议的变革。
制度的流变,总是向阻力最小的方式改变,这是戚继光的原话,大明的政治框架,流变到今天,不是没有原因的,靠着英明神武的帝王,强行振武,最后还是要回到过去的模样。
戚继光为了让阻力变小,也在奏疏里,明确表示了,军兵不干涉政事的基本原则。
但这个原则并不保险,暴力这个东西,是一切秩序的基石,一旦暴力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会变得奇怪起来。
也就是说,如果兵部自己争气,五军都督府,从制度上,无法让兵部失去他们本身的权力,但是兵部要是不争气,那就不能怪五军都督府取而代之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大明的兵部尚书,连骑马都不会,戎事的重心从五军都督府转到了文官的手中,可是连马都不会骑的兵部尚书,时间一长,造成的结果,自然是武备不兴。
直到嘉靖年间,道爷才下令兵部尚书入营,不得坐轿,一律骑马,自那之后的兵部尚书,最起码都有一定的军事能力,至少会骑马。
“大司徒大义为先。”王家屏十分佩服梁梦龙的勇气,这一个弄不好,暴力失控,没有起到纠正作用的兵部,是要背负千古骂名的。
在七月末,群臣对戚继光的奏疏议论纷纷的时候,大明环球贸易的商队又再次出发。
刘吉,这位十二次环球贸易的船长,停下了自己的脚步,换上了新的船长霍丞信,此人一共跟随刘吉环球贸易了九次,是刘吉的大副,在环球贸易商队里颇有威望。
大明环球商队这次出发,跟着大帆船贸易一起出发,朱翊钧亲自前往观潮阁,接见了霍诚信。
霍丞信面色严肃对着皇帝说道:“陛下,英格兰有一名臭名昭著的海盗头子,此人出身英格兰海商世家,手下有船只27艘,各色海寇2500人,名叫约翰·霍金斯。”
“大约在嘉靖四十一年,他在几内亚海岸捕获了三百名昆仑奴,运到了海地岛,换取了兽皮、生姜、糖和各种宝石,他将这些货物运回了英格兰,换取了大量的财物,一跃跻身英格兰上流社会。”
“这批昆仑奴和过往昆仑奴不同,这批活物,没有经过阉割。”
“这个生意做了数年,终于在万历五年,英格兰女王对他进行了大笔的投资,鼓励他这种未曾阉割的昆仑奴贸易,并且赐予了约翰·霍金斯爵士爵位,允许他成为议员,同年,他也成为了英格兰海军军官。”
“陛下,英格兰在大西洋建立了三角贸易,已经长达三十二年。”
一般的奴隶贩子,都会对昆仑奴阉割,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的价格,保证各色种植园无法通过自繁育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但约翰·霍金斯的行为,打破了这个惯例。
这么做,破坏了市场,同样也让糟糕的海洋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这种价格不变,却可以自我繁育的奴隶,已经在大西洋流行了起来。”霍丞信十分担忧的说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