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七十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千零七十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第1/3页)

    朱翊钧知道了两个名字。

    一个是科内利斯·德·浩特曼,此人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创始人,此刻,东印度公司的雏形已经形成,另外一个约翰·霍金斯,他是英格兰东印度公司的创始人,同样也是英格兰三角贸易的开创者。

    经过霍丞信的介绍,朱翊钧了解了这位约翰的生平,也了解了英格兰三角贸易的概况。

    约翰·霍金斯的三角贸易,从一开始就是英格兰的国家行为,因为他的岳父是本杰明·纲森,此人是英国皇家海军的财务官,同样也是英格兰上议院的议员。

    在岳父的资助下,他很早就开始在大西洋冒险。

    在嘉靖四十一年,在数位伦敦商人的帮助下,约翰霍金斯率领以萨洛蒙号为首的盖伦船队出发,这船很小,按照大明的算法,大约相当于大明四百料的战座船。

    船队一共有三条船,而领航员是一名西班牙人。

    三条船抵达了几内亚海岸,捕捉了三百名昆仑奴,将其带到了海地岛,交换到了足够的商品后,回到了英格兰。

    时至今日,这个贸易航线,已经持续了足足三十二年之久,无数的黑番被带到了南北美洲。

    搅屎棍总是这样,做事不考虑后果,为了更快的积累财富,不曾阉割的黑番,完全打破了保持默契的交易规则,把大西洋三角贸易,搅成了一个粪坑。

    “费利佩要远征英格兰的想法是对的,他唯一的问题,就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打了远征之战,一步步的把自己逼到了这个境地。”朱翊钧略显感慨。

    费利佩作为日不落帝国的霸主,日不落就是西班牙的核心利益,当大西洋贸易变成了粪坑,海贸环境极具恶劣的时候,他作为海洋霸主,的确要荡平海寇的老巢,让海疆恢复平静。

    他低估了大西洋风暴的威力,将远征打成了烂仗。

    英格兰搞三角贸易,搞私掠许可证,允许海盗合法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浑水摸鱼,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英格兰宁愿不跟大明贸易,也要维持私掠许可证的存在。

    “马六甲城是昆仑奴的集中地,在马六甲城阻断未曾阉割的黑番,是当务之急。”霍丞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到马六甲城六次,马六甲城的管理是比较混乱且松散的。

    “爱卿所谏言之事,朕一定会留心。”朱翊钧坐直了身子,严肃的说道,他会把这个当个事儿办。

    掉以轻心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大明朝廷如果不把这个当个事儿办,大明的后花园南洋,就会变成和大西洋一样,成为粪坑。

    “朕也祝爱卿,此行一路顺风。”朱翊钧表达了自己诚挚的祝福,希望霍丞信第一次自己带队,不会出现任何的意外。

    霍丞信郑重行礼,恭敬的说道:“谢陛下隆恩。”

    除了送别霍丞信之外,朱翊钧这次还要送一位故人离开,黎牙实。

    黎牙实被皇帝召见,走进了观潮楼一步步的上到了五楼,行了一个五拜三叩首的大礼,俯首帖耳的说道:“臣黎牙实蒙受圣恩二十年,沐浴王化,如今垂垂老矣,今日乞圣上恩准,准臣返乡。”

    “免礼吧。”朱翊钧摇头说道:“朕还以为,你会一直留在大明,但没想到,你居然学到了血性和气节,要做窃火者,可是你想过没有,你窃来的大明智慧,泰西人真的想要吗?”

    “马丽昂把农奴变成了自由民,可是这些自由民,永远失去了马丽昂之前,也没有感谢过她。”

    “泰西什么样子,你非常清楚,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这是大明皇帝第二次挽留,第一次是黎牙实蹲了一个月的天牢,吃了一个月掺了锯末的面包后,缇帅赵梦佑询问。第二次是朱翊钧当面询问,他现在后悔真的来得及。

    而且大宗伯沈鲤准备给黎牙实升官,升到正四品,这样一来,他就是万历维新以来,唯一一个夷人四品官了,至少逢年过节大宴赐席的时候,有个座位,而不是像其他夷人一样只能站着,而且还要背对着人。

    “臣得回去,安东尼奥是国王,就是陛下给了他大牧首的职位,他对葡萄牙的关切,大于对大光明教的热情。”黎牙实郑重思索后,还是没有后悔。

    他要回去吃掺土的面包,而不是在大明吃山珍海味了。

    这次葡萄牙使者,只把马丽昂的骸骨送回了大明安葬,完成了马丽昂的遗愿魂归大明,可圣物,最后的亚麻素布,留在了里斯本,留在了大光明殿。

    安东尼奥的这个决策,是为了葡萄牙,而不是为了大光明教,不是为了用雷霆审判罪恶,接引光明到人间。

    这非常合理,安东尼奥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平民的支持,他在费利佩手下忍辱负重,背上了大明皇帝超高的战争利息,再回到葡萄牙和费利佩搏命,只是为了对得起这份支持。

    他作为国王,自然更加看重葡萄牙的未来,而不是大光明教。

    “黎牙实,朕问你,你觉得你有多大的把握,做到这件事?”朱翊钧郑重的询问,雷霆审判罪恶,接引光明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零,必败的局面。”黎牙实平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到泰西,是为了完成马丽昂的未竟之事,至于能不能做到,黎牙实觉得不能,这完全不是事在人为,就能做到的。

    “陛下,带来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黎牙实诚恳的说道:“此业,唯有前赴后继。”

    “大明能有今日之辉煌,就是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的反抗,一次又一次的伐无道,前赴后继。”

    黎牙实在大明生活了二十年,对于大明为何是天朝上国的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除了伐无道之外,就是薪火相传。

    这两个基本的共识,造就了今日大明两百年的辉煌,缺一不可,哪怕缺少一个,都无法完成哪怕一次的纠错。

    “行吧,那就去吧。”朱翊钧选择了放行,黎牙实去意已决,留是留不下了。

    黎牙实写的论中国,朱翊钧已经看了许多次,他有几个不太理解的地方,询问了黎牙实,得到了一些不太明确的答案。

    “陛下所问之事,臣只是一知半解。”黎牙实眉头紧锁的说道:“陛下问其究竟,臣只能以文成公和王谦一事举例了。”

    “陛下,文成公有功于江山社稷,在万历维新浩浩荡荡的大势之下,他在洪武军屯卫所和永乐住坐官厂的基础上,将其合流在一起,制定了官厂制度。”

    “但是文成公没有把官厂传给自己的儿子王谦,而是还给了朝廷。”

    “其实当时很多人讲,文成公会在离世之前,打压官厂的总办、大工匠,展现自己的暴怒,而后等到他离世后,王谦作为儿子,就可以施恩于这些总办和大工匠,进而笼络人心。”

    “但文成公没有,他没有做出父死子继的戏码,而是还给了朝廷,身股制改制后,官厂不仅是朝廷的,同样是匠人的,完成了官厂制度的建设。”

    “臣是一个夷人,在臣看来,这就是大明贵为天朝上国的另外一个原因,大明人尊重秩序,这种尊重,让大明人享受秩序、安定两百余年。”

    黎牙实不觉得这是王崇古个人操守的问题,而是尊重秩序这种普遍文化和共识的结果。

    除了王崇古没有搞父死子继之外,还有孙克弘举荐了陈敬仪为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