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七十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千零七十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第2/3页)

商总,而不是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老国王死的时候,总是刻意打压旧臣,等到新王登基,新王会对旧臣进行照拂、施恩笼络,这是一种人尽皆知,笼络人心的办法。

    这种把戏,人尽皆知,但这个把戏,在这片土地上,总是反复上演。

    既然每个人都知道,为何还能成功笼络人心,答案就在尊重秩序这四个字上。

    旧臣被打压而后被施恩,这个过程,旧臣遵循了秩序,而新王不担心旧臣反抗自己,因为旧臣反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天下秩序。

    这也是司马懿被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司马懿不尊重秩序。

    魏明帝曹叡死时,特意将司马懿确定为顾命大臣,另外一个顾命大臣,则是宗室曹爽。

    齐王曹芳继位,登基称帝,曹芳对司马懿极好,先是给了司马懿升官大司马,再升为太傅,并赐恩典,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曹芳对司马懿极其信任,司马门的守军,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正始四年,司马懿出征,要去打皖城诸葛恪,曹芳驾车出津阳门,亲自为司马懿送行。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大将军曹爽及其家人、架空对他礼遇有加的曹芳,是毫无道理的,是彻头彻尾的背叛,是对天下秩序的挑战。

    以至于在西晋建立之初,都不知道如何美化司马懿豢养死士、发动兵变这件事,甚至连皇帝曹芳步步紧逼,要置司马懿于死地的故事,都讲不出来。

    因为发动兵变的关键,司马门的守将,还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懿能成功是因为皇帝曹芳的信任。

    这是莫大的信任,才会把自己的生死交给他们司马家,但司马懿辜负了这份信任。

    西晋无可奈何,只好把诸葛亮抬了出来,这可是司马懿的一生之敌,却成了西晋塑造忠君的典型人物。

    大明人普遍尊重秩序,相应的,秩序也不吝啬,赐予了大明两百年多年的安定和和平。

    在大明时间久了,就会容易忘记战争的残忍,而对战争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向往,甚至对封建二字,都会有些幻想,觉得可以解决部分央地矛盾。

    这种吃饱了撑的向往和幻想,让黎牙实感触良多,他多么希望泰西人,也能过上安定和祥和的日子。

    几百年,数代人,享受秩序带来的好处。

    黎牙实坐直了身子说道:“陛下,请相信文恭公说的,夷狄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是真的,泰西人,或者说蛮夷,并不尊重秩序,他们习惯了出尔反尔,习惯了言而无信,习惯了胡搅蛮缠。”

    文恭公就是万士和,这位礼部尚书,在礼部讲的最多的就是这句。

    千万不要相信任何蛮夷给出的任何承诺和任何话。

    “哪怕是臣,臣离开了大明,陛下就不用再相信臣说的任何一句话了,臣出了大明,就是蛮夷了。”黎牙实面有不忍,他可以忍受掺土的黑面包,但不想自己变成蛮夷。

    对于一个清醒而有理智的人而言,变成蛮夷,是一件极度悲哀的事儿。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他回了泰西,就是蛮夷了。

    “你这不是很明白吗?非要走。”朱翊钧叹了口气,这黎牙实已经是士大夫的模样了,他心里清楚的很,此行对他意味着什么,但他还是要去。

    这就是黎牙实的《论中国》里讲的大明天朝上国三要素,伐无道、前赴后继和尊重秩序。

    “臣告退。”黎牙实再行大礼,站起身来,一步步下船,也没有回头,向着栈桥而去。

    朱翊钧在观潮楼送别了大明环球贸易船队,他看着一艘艘巨舶,在驳船的牵引下,驶出了港口,在海面上扬起了一张张如同云朵一样的风帆,遮洋的船帆,最终消失在了海天一色的地平线。

    一直到帆船消失后,朱翊钧仍然没有起身,而是坐在观潮楼,看着新港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黎牙实讲的东西,朱翊钧完全能够理解,尊重秩序,而后享受秩序带来的恩赐,这可能也是大明智慧的核心之一。

    皇帝陛下想起了万历初年的一件旧事:王崇古杀京营百户。

    戚继光在喜峰口埋伏了北虏董狐狸,立下了赫赫战功回京领赏,到北大营驻扎的时候,遭到了京营百户的刁难,戚继光不愿意京营和边军的矛盾激化,选择了谅解。

    而王崇古还是军法处置,杀死了这位百户。

    那时候,王崇古是京营总督军务。

    当时朱翊钧尚且年幼,其实不太理解,为何张居正没有借机发难,而朝中的大臣,包括戚继光本人,都没有对这件事进行深入追究。

    到了后来,朱翊钧当皇帝时间久了,观政理政的时间久了,明白了王崇古的选择,和朝中大臣的沉默。

    戚继光在蓟州等地,领三镇总兵官,手下有军兵十万,戚继光表面上谅解了这位百户,实际上戚帅当时,真的不打算为难这位百户,对于个人荣誉,戚帅早就看开了,能让他安生的打仗,就是天幸了。

    王崇古作为京官,他只能把这百户杖杀,一旦戚继光心里拧成了疙瘩,这十万人会造成多大的动乱?要知道当时戚继光是立下了大功,阻拦了土蛮汗的入寇,回京领赏,却被一个百户如此羞辱。

    隆庆元年,土蛮汗以朝廷给俺答汗封王,不给他封王,讨要封赏为由,攻破了喜峰口,大肆劫掠了京畿一番,而戚继光击退了土蛮汗的再次入寇,让土蛮汗损失惨重。

    论功行赏,到京师来领赏,却被羞辱,这和李靖打完了吐谷浑之战,干掉了吐谷浑的可汗,回到了长安,却要接受谋反质询调查一样。

    百户是当时京营的军兵,自然要按军法处置,以下犯上,羞辱有功将帅而不知悔改,王崇古军法处置了这位百户,也算是一种尊重秩序的选择。

    当然,王崇古的主要目的,还是阻拦戚继光封伯入京营做总兵官,他自己都不否认自己是个奸臣出身,这个主要目的,他从来没有否认过。

    但朝中大臣、科道言官也对这件事沉默,就是因为这位百户,在挑衅秩序。

    同样,还有朱翊钧手刃贱儒陈有仁。

    陈有仁美化倭寇肆虐,抹黑诋毁戚继光东征平倭,当时王崇古给皇帝补了驾贴,甚至还给了十张空白驾贴,最后这空白驾贴,都用在了维护王崇古的身后名之上。

    而朝臣们同样也没有对皇帝当街手刃贱儒的做法,大肆批评。

    因为陈有仁破坏的是‘功赏过罚’这一个天公地道、不证自明的秩序,有功的要给予恩赏,有过的要遭受惩罚,赏罚分明,才能让秩序维护下去。

    “回宫吧。”朱翊钧站起身来,回到了晏清宫,他下了车站在宫门前,看着已经挂好的匾额,笑着说道:“无能的应天府啊,就只会说不要,人松江府就只办事,他应天府怎么赢?”

    松江巡抚李乐、松江知府胡峻德的动作真的很快,在皇帝准许更名后,立刻又上奏,请定六部在松江府常设衙门,以便国事,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经济中心,半个科学中心,松江府的这个请求,是非常合理的。

    巡抚、府衙这一级别的衙门,已经不能很好的处理松江府诸多事务了。

    朱翊钧并没有准许这个奏请,一方面是照顾应天方面的情绪,一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