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六章 进步青年莱德利?亚瑟爵士的任务罢了  大不列颠之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百二十六章 进步青年莱德利?亚瑟爵士的任务罢了 (第1/3页)

    《太阳报》(1792年创刊的《The Sun》,英国最早的“便士日报”之一,与现今大众熟知的1964年创刊的《The Sun》没有直接继承关系,不过两者报道风格相近)

    1837年8月25日刊·社会评论专栏

    《李斯特与他的伯爵夫人,敬那位玩火的钢琴天才》

    白金汉宫的烛光尚未熄灭,昨夜音乐会的回声仍在宫墙间盘旋。那些听过李斯特先生演奏的人,至今大概还在努力分辨,自己究竟是被音乐感动了,还是被那位年轻演奏家的飘逸长发晃了眼。

    据说他昨晚在白金汉宫音乐会上,将莫扎特的《唐璜》弹成了一场忏悔与诱惑的合奏。当钢琴曲行进到唐璜被拖入地狱的章节时,全场竟然爆发出了一种奇异的欢呼。我们自然理解,钢琴家的艺术是要“燃烧”的,只不过,燎原之火倘若从琴键烧到闺房,恐怕就有点不妙了。

    巴黎的社交界早已熟悉弗朗茨·李斯特的钢琴火焰。众所周知,钢琴家的身边总是莺莺燕燕。而要想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个不可能完成的考验。从巴黎到罗马,从罗马到日内瓦,这位年轻的“钢琴救世主”一路弹奏,一路拯救。但他拯救的,却并不仅仅是灵魂,也包括了寂寞的贵妇人。

    弗朗茨·李斯特先生,虽然他今年还不到三十岁,但却已被称为“欧洲女性最危险的乐器”。他的每一场演奏,都像一次火灾。他的每一次巡演,都像一场远征。巴黎的报纸上常说,他在演出前从不祈祷,只是对着镜子整理头发,然后便可以让那些已婚的、未婚的、刚刚立誓要独身的女士们在琴声中共同忏悔。

    虽然李斯特先生在昨晚的白金汉宫音乐会上表现颇佳,但论起他真正的杰作,《唐璜的回忆》还远远排不上号。李斯特在钢琴世界之外谱写的那段与玛丽·达古伯爵夫人的二重奏,才是他这辈子最光辉的时刻。

    这位夫人原是夏尔·路易·康斯坦·德·达古伯爵的妻子,二人育有两个女儿,但似乎达古伯爵夫人在听了李斯特的一场独奏会后,便突然领悟了“天堂也可以有钢琴伴奏”这一伟大发现。于是,她放下了十诫、丢掉了婚戒、抛弃了丈夫和女儿,与她的“音乐导师”乘车穿过阿尔卑斯,私奔瑞士。

    有人说,他们在日内瓦湖畔合写日记。

    有人说,他们在意大利的旅馆里合写乐谱。

    也有人说,他们在旅途中什么都没写,只是在掌心写下了彼此的姓氏。

    据说达古伯爵先生目前仍在法兰西的家族城堡里等她回家,而她的钢琴英雄目前正在伦敦的贵族沙龙里大谈浪漫主义精神。但是,不论精神也好,肉体也罢,反正这场浪漫的旅程现在又找到了新的听众,那就是女王陛下。

    我们当然不敢暗示什么失礼之事。上帝保佑,伦敦报人只谈艺术!然而,有些人说,昨夜李斯特在演奏《唐璜的回忆》时,女王陛下的神情显得过于专注。也有人说,墨尔本子爵那张向来沉稳的脸上闪过一丝极不合时宜的嫉妒。

    倘若这是真的,那可真是奇景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首相居然会在宫廷音乐会上吃钢琴家的醋,这大概比唐宁街的预算还值得讨论。

    我们不妨提醒李斯特先生:伦敦的煤气灯和巴黎的烛光不同,前者不如后者那么懂浪漫,只会把所有丑闻都揭露出来。至于那位远在巴黎的达古伯爵夫人,或许我们该劝她别再给李斯特写信了。

    因为她的每一封信,在伦敦街头只会换来价值三便士的笑声。当然了,也有可能是七便士的笑声,前提是尊敬的、高傲的、狗眼看人低的《泰晤士报》和《纪事晨报》能相中我的稿子。

    不过,不管怎么说,音乐终归是高尚的,只是当钢琴家把自己弹成了话题,伦敦人就有义务把他写成笑话。昨夜的《唐璜的回忆》里,唐璜最终被地狱的烈火吞没。而今晚的李斯特,也许该引以为戒,因为舆论就是伦敦的地狱。

    ……

    警务专员委员会的秘书长办公室里,亚瑟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他的膝上摊着一份《太阳报》,伴随着报纸翻页沙沙声的,还有亚瑟嘬烟斗的咂嘴声。

    看得出来,他在细品。

    这已经是他读的第三遍了。

    那篇署名为“By A Moral Observer”(由一位道德观察者撰写)的文艺评论,就排在《太阳报》的文艺专栏的正下方,让人一眼就瞧出了恶臭且浓郁的舰队街味道。

    当然了,你也可以往好处想,把这类署名叫做舰队街的风尚。

    每次舰队街的报纸在刊登含有暧昧、讽刺或者半流言性质的专栏时,都会使用这种半是讽刺、半是装腔作势的落款。

    像是什么“关心公共风气的英国绅士”、“某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贵族女士”、“白厅内部消息灵通人士”。

    当然了,偶尔他们也会搞些新花样,当初他们抨击亚瑟在伦敦塔下开枪时,用的是“真理之友撰”。

    “玩火的钢琴天才……”亚瑟低声念叨着,像是很欣赏这篇不知出自何人手笔的文章。

    他的抬手用烟斗的木柄抵在报纸上一行一行的往下挪,脑子里的齿轮也跟着转动开来。

    这种文风很熟,通篇写的也很流畅、通俗,那种随心所欲在句尾多加一个“we understand”或者“as is well known”来水字数骗稿酬的小习惯,不是那种文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