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进步青年莱德利?亚瑟爵士的任务罢了 (第2/3页)
青涩、心态拘谨的报界新手轻易能够模仿出来的。
而且,这家伙还能在攻击李斯特私生活的同时,蜻蜓点水般的暗示墨尔本子爵和维多利亚的关系不一般,写的这么模糊又让人遐想连篇,到时候就算要找他麻烦,他还能辩驳说自己压根就没有这个意思,心脏的人看什么都是脏的。
这么会耍滑头,并且敢于在刀尖上挣稿酬的,通常只有常年混迹在评论专栏里的那一类‘唯有周日才有道德’的特殊族群——一便士记者。
当然了,如果你愿意把本就不高的新闻从业者标准继续放宽,那么,这类人其实也属于新闻记者。
只不过这帮人从来不领固定薪水,而是按字数计算报酬的。
有时他们会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不停地奋笔疾书,写出的内容足以填满晨报的两个版面,或许还得步行五六英里奔波采访,可纵然这般呕心沥血,最终仍可能一无所获。没有哪家报社必须采用他们提供的素材,因为这些自由记者并不受雇于任何一家新闻机构,而是自发前往法庭或者命案现场进行报道。
换而言之,这工作和赌博有点像,究竟是会遭遇爱尔兰人式的厄运——颗粒无收,还是能通过这次冒险赚到五六镑,一切全凭运气。
今天他们或许囊中羞涩,连一颗土豆都吃不起,明天却可能因为某篇报道或社论被报社采用,直接被各大剧院奉为座上宾。
当他们的文稿被采用,或者用行话叫“见报”(copy is used)的时候,他们可以收获每行字一个半便士的稿酬。当然了,一个半便士是现在的价格,早几年的时候,稿酬是每行一便士,于是这便成了他们这个“一便士记者”行当的名称由来。
按照这个标准,每家晨报的一个专栏都可以产出三十到四十先令。不过能幸运地在某家报纸登满整版的人在行业内实属凤毛麟角,偶尔有人能在六家晨报中的三四家发表半版左右,挣得几英镑的稿酬,那就算是收成非常好的一天了。
但是,由于报社常驻记者提供的议会新闻或者其他要闻常常要挤占版面,再加上一便士记者搜集的大部分素材都缺乏足够吸引力,所以这帮家伙往往连续数周连一镑都挣不到。
不过,另一方面呢,这个行业里还是有许多一夜暴富的故事的。
他们偶尔也会撞大运遇到热门事件,如此一来,不仅能清偿旧债,还能让钱包鼓胀好一阵子。
像是亚瑟早年督办的杀人盗尸案这样骇人听闻的案件,总是能令这帮一便士记者欢欣鼓舞,他们称之为“天降横财”。每每遇到这种案件,他们会立刻投入工作,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勤勉劲儿,挖掘遇害者与凶手的全部关联。倘若缺乏戏剧性的素材,便绞尽脑汁的调动自己的虚构才能。凡是带点离奇、惊悚或者香艳色彩的事件,都被他们视为值得拼命开采的金矿。
当年某位一便士记者便仅凭瑟特尔谋杀案前后赚了近70镑,并且这样的财富故事并非个例。
1833年时,还有位同行收获颇丰,他遇到了一起疑为警员作案的验尸案。这个幸运的家伙由于发现的早,碰巧垄断了这项报道,审讯前后持续了五天,由于几家主流晨报每天都要用一个半到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庭审过程,所以五天时间,便为他带来了50镑的收入。
而且,这些逐行计酬的记者们并不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伦敦。凭着投机者的敏锐嗅觉,只要他们听闻其他地方有重大事件发生,即便要奔赴两三百英里外的路程,他们也会在伦敦城内新闻淡季的时候毅然前往。为此,他们甚至要与各大报社派出的专属记者进行速度竞赛,比一比看谁跑得快。
虽然他们经常为此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历经长途跋涉的体力消耗,还搭上了好不容易东拼西凑来的差旅费,最终也常常徒劳无功。不过,偶尔也会有押中宝的时候。最近最成功的一例的案件,便是对北方海岸海难事件的死因调查报道,当地乡绅被怀疑从遇难者身上侵吞了大量财物。根据前阵子报纸上的报道篇幅来看,那位奔赴现场的年轻人此行收入绝不会低于40到50镑。
这是一帮勤劳肯干的上进青年,但他们身上优点很多,毛病却也不少。
外科医生坐诊的时候,可能会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给你描述病情,而伤者本人只需五个字:“我腿摔断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便士记者就像外科医生,他们能把几行字就轻松说清的事,铺陈成半个专栏的篇幅。这再自然不过,因为他们是按字数计酬的。如果憋不出来又该怎么办呢?那自然就得靠想象和捏造了。
譬如说,如果需要提及某个代表团为特定目的拜会亚瑟·黑斯廷斯爵士,他们会写成——代表团于白厅街4号皇家大伦敦警察厅,拜会了尊敬的警务专员委员会秘书长亚瑟·黑斯廷斯爵士。
他们酷爱冗余表述,更酷爱花边新闻和谋杀案,因为这两类新闻发挥的空间往往比政论新闻大得多,而且读者往往觉得此类新闻的冗余部分越多越好,这是其他类型新闻拍马难及的。
一便士记者喜欢花边新闻,这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
亚瑟的烟斗在嘴里轻轻晃了晃,他眯起眼,重新扫了一遍那篇报道里几处显眼的句子。
尤其是那句——当钢琴曲行进到唐璜被拖入地狱的章节时,全场竟然爆发出了一种奇异的欢呼。
他轻声念了几遍,随后抖了抖烟灰。
“奇异的欢呼……呵,连这句都写出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