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5章:论王朝的更替  大乾监国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255章:论王朝的更替 (第3/3页)

土地私有制,在你们看来,似乎也比较平常,可却从来没有往深处看,也从来没有站在一个黎民百姓的角度去看。”

    “毕竟,你们一开始,就是读书人,而不是田舍郎。”

    “土地的私有,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也就有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

    “你们想想,当黎民百姓都拥有了自家的土地,他们是不是就有了更大的希望,也就有了使不完得劲儿,天天照顾自家那一亩三分田,好种出来更多的粮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这样一来,全国上下的粮食,是不是也就多了起来?”

    “黎民百姓都知道,这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种出来的粮食,都是自己的。”

    “吃不完,可以卖了换成钱。”

    “而不是说,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是别人的,是佃主的,是乡绅、大家族的,和我本身没有一点儿关系。”

    “那我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耕种,田地里面出现了杂草,我见到了,为什么要去除草?坐着吹吹风,只要是秋收的时候,达到了主家想要的产量,不就行了?”

    “我自己得到了我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才是重要的。”

    “至于这一亩三分地本来会产出更多的粮食,却因为这良田不是我自己的,也就不需要去尽心尽力,让它多种出来一些粮食。”

    “这才是土地私有制的好处。”

    狄晏等人细细品味‘土地私有制’这五个字。

    想一想,这王朝历史的变迁,以及从商鞅变法之后的时代来看。

    确实如此。

    战国时期,也就只有秦朝用了这个国策,才使得陇右道那等地方,竟然能够生产不少的粮食出来,养出来大乾百万之大军。

    也正是从此之后,才让黎民百姓也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也才有了户籍、田产之说。

    萧奕继续道:“在国政上,直接改变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施行以国法治天下,也就是说,国法在前,再大的家族,也要遵循国法,杀人必定偿命,如此,才有了律法之说。”

    “这就相当于是为王朝建立了法制,定下了规则制度,告诉百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从此之后,杀人偿命、偷盗受罚,谋反论罪等等。”

    “法治制度的出现,才让更多的人去尊礼。”

    “无法无以礼制。”

    “孤之所以让人一直在修改大乾律法,就是因为随着国策之改变,疆域之辽阔,人员之流动,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违法现象,也会出现更多损害黎民百姓之利益的事情出现。”

    “若是朝廷坐视不理,到时候,便是官逼民反,黎民百姓被逼无奈,直接揭竿造反!”

    “而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商鞅变法这一个点,就能看出来,王朝之兴盛之始。”

    “王朝在发展,思想在进步,学识在开拓,格物致理、明辨是非,你我都在往上走,而制度却还停留在原地,这就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迂腐顽固,从而导致王朝的生产力无法再进一步,王朝和黎民百姓之间的矛盾增大,从而引起了天下大乱的原因之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