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孟誉金玉之言!使我深远大计! (第1/3页)
“那你,你刚才为何说没有?”
“策论,自然唯能与主公亲自说,但却不可为文若听见,我怎忍心伤害文若?”
郭谊眨巴眨眼说道。
曹操一愣。
你这语气,怎么感觉文若是伱晚辈呢。
他诧异的看了好几眼,发现郭谊稳如泰山,好像只是说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不过他倒也没有太过在意,注意力都在郭谊所说的那策论上。
当即对郭谊面露笑意,直接盘坐在了他对面,好奇的道:“愿闻其详,速速说来。”
“首先,有些事需得向主公解释,这数月以来,我在家中新婚燕尔,虽是休息,但其实也并非是什么都没做,我依旧保持勤学苦读,遍观宗卷书籍,全无荒废——”
“好了,不用多提,直说正事!”曹操笑容僵硬的打断了他接下来的话。
你的妻子,是我的女儿!
我心痛着呢,你要点脸,少提家里休息的事情,直接说正事,好吗?!
“啧,”郭谊挠了挠头,思索了许久之后,“还是得提及读书的事。”
“那你就说读书!”曹操直接没好气的低吼了一声,一脸嫌弃的看着郭谊,“快说!”
“不可急,不可急……”郭谊摆了摆手,反而慢慢自得而笑。
他知道曹操性子急,且为人果决,不愿拖沓,但是现在这事情,真就必须要慢慢的说,且一步步的来。
一旦走得快了,容易损失巨甚。
并且,尽可能全面的商讨,方才能将隐患和优势逐步说全。
毕竟曹操的智计本来就是第一流,而今优势如此之多,需要长久以计。
郭谊想了想,道:“在遍观群书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故事,想和主公分享。”
“说!”
曹操恶狠狠地看了他一眼,稍稍挪了挪位置坐得舒适些,总算是沉下心来去听。
郭谊这才面露微笑,“昔年有幼主,信其重臣,且臣子有能挽其朝纲,如此天子不敢弃其臣,而臣也不会造次于主,主臣之间宛若师徒,每有不解则悉心教导。”
“如此便维持数年之多,继而天子长大,羽翼渐丰,于是想要夺回己朝纲之权,而此时,朝中上下各部要职,都已是此臣之属,或是门生,或是恩义所从,天子透露此意时,此权臣欣然而从,将大权交还。”
“此时,会发生什么?”
郭谊压低了声音问道。
曹操若有所思,眉头紧皱,嫌弃的道:“继续说,我知道这道理。”
“所以,臣子对天子有教导之恩,对皇室有不可磨灭之功绩,世人皆知其理,那么士人又能如何呢?”郭谊低下头再沉思片刻,而后抬头起来又补充道,“我也深思过,天子之于民,并没有直接关系,他的统治都要通过公卿士人,各部官吏,将政施于民,这中间相隔的便是士人阶层。”
“但是反之,若百姓都知晓富强安稳,士人也有殷实之功,年年有所得,朝纲不乱而稳固,那么谁人会想再乱呢?”
“这个时候,此权臣再辞,反而会让天子惶恐,惶恐的是好不容易得到的清平盛世又再回到紊乱。”
曹操听到这,已经微微点头了。
虽然他不知道郭谊口中所说的这名天子是谁,这位权臣又是谁,但并不重要,哪怕这是个捏造的故事,但只是想要借此之口,告知曹操某些事情。
郭谊很聪明,这些话不能从口中直接说出来,却借了一个不知哪里来的故事。
“呵呵……你是认为,现在应当越发尊重,奉迎汉帝,且不吝精力与之教导、进言,建立深厚情谊?”
“不错,”郭谊此时明白,这才是说出另一番话的时机,当即立身拱手道:“昔年周文王,天下分三得其二,仍然臣事于殷,故而称之为至德,此言方才是至理,是前车之鉴,更何况如今主公只是得了三州之地,而北方未除,南方不定。周围皆是强敌环伺,可能比西周也?”
“哈哈哈,”曹操此时大笑了几声,而后颇为欣慰的摇了摇头,伸手无奈的指向他,“你这话,说得就好像是图穷匕见一般,我岂会不听你之言,弄这些弯转干什么。”
“以前我也这么想,”郭谊由衷的叹了口气,很是真诚的说道:“但无论身居何位,进言都应该遵循原理,不可因为功绩、身份的变化而有变化,遵从一开始得到赏识的道理,才能保证初心不变。”
“这么说也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