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孟誉金玉之言!使我深远大计! (第2/3页)
道理。”曹操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些话足以说明郭谊到现在为止,其心意始终没有任何变化。
他就是喜欢郭谊这样,从始至终不变的笃学与进取之心,也宠辱不惊,这等性情品行,当时少有,宛若美玉一般的君子之情。
“我听取你之言,好一句,周文王天下三分得其二,仍臣事于殷,我当遵循也,愈发恭敬事于汉,不可因天子年幼而废弃礼度。”
曹操长叹感慨的这句话,却没有让郭谊就此拱手结束,而是面容一笑,再次进言道:“主公,再细想下去,最终为何周能代殷商耳?如此至德之行,难道未曾有所利乎?”
后面还细想什么?
曹操此时听闻这所谓周侍殷商之至德,本身已经足够受用了,只是觉得自己未曾有过这等心思,言之过早也。
没想到,郭谊还要让他继续深思此话接下来之事,这又有什么好深思的呢……
但只想了片刻,曹操就已思绪通达,明白了郭谊的用意,故而笑道:“周因商暴取而代之,因商失人心。”
曹操这话一说,郭谊当即收起所有表情,立起上身拱手,郑重的道:“如今汉失其鹿,而群雄逐鹿,天下分崩离析,当行大业之志,而在此时,诸侯越不尊汉,主公愈是以臣侍之,同样也是至德。”
“当天下人已知晓汉室故去,心皆向之时,无需如何多言也会也时势而造就新象,这应该是世道更迭的道理。”
曹操陷入了沉思之中,因为可能除却郭谊之外,别的人暂且不会再说出这样的话了。
郭嘉刚来,并不会立即交托所有,毫无顾忌在他面前说此大志。
志才会分析左右局势,为他谋划之后大势走向,但不会挑明而言,一切都在行动之中。
至于荀彧,无论两人私交如何要好,无论到时情势会当如何,估计他都绝对不会说出这番话来。
“乱世,当存此志。”
曹操深以为然,心里已经暗暗下了决心。
起初迎奉汉帝而来,如果说他心里没有做王莽的想法,当真是不现实的。
曹操很想,毕竟这三州之地都是我用命打下来的,里面倾注了各族人无数心血,别的人不说,眼前这个本以为是白身的郭孟誉。
自己恪守勤学的本领,对古文今文两学派都是一点不排斥,加上从旁的各种杂学,几乎是求识若渴的苦读,历经多少日夜想出来的策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别的人也同样是殚精竭虑,荀氏、曹氏、夏侯氏,还有小士族、寒门、豪族。
哪一个不是将期望放在曹操身上,跟随至今。
如果将大权又交还回去,等同于一步臭棋,全盘令人失望,也令他自己失望。
而且真要交,若满朝公卿都是英雄人物,也无妨,可现在天子身边哪里还有皇甫嵩、朱儁、卢植、刘虞、荀爽这样的人物。
已经没有值得敬佩的人。
唯有一个杨彪出自簪缨世族,身兼今文传承,也就是官学之道,自己却还卷进了无计可施的漩涡,他现在除了能为人师,估计难以做出任何适宜这个王朝的决断。
郭谊今夜的这番话,的确只能说给自己一个人听,这是劝王之言,劝进之计。
当学周文王,以臣侍汉,如此最后无论结局如何,曹氏永远是仁德忠义之人。
“孟誉一言,深得我心,”曹操目光凛然,神色郑重,嘴角都因此下撇,“自徐州以来你不让我屠城劫掠,只用仁义撒于境内的苦心,现在我已经明白了。”
“此计,深远也。”
“不错,”郭谊点头,终于长舒一口气,“主公现在不能争眼前朝夕,要争就争未来长远也。”
【你勤思进言,大有受用,你的口才大幅度提升,你的智力小幅度提升,你获得了一些典故知识反馈,你获得了大量典故的奇思解度】
【天道酬勤】
“哼哼,哈哈哈……”曹操开怀大笑,心中畅快无比,实乃是有些事情不必郭谊多言,已经全然想明白了。
……
翌日,曹操早早进宫,为天子准备朝议,在百官未到,还在宫外集结准备之时,就已经到了内堂提前告知今日要决议的大小事务。
并且,将已经整理好的奏札按照轻重缓急排布陈列,在刘协眼前都放好。
“为今以民心为计,首为农耕事务,此乃是兖州、徐州、豫州今年春耕之况,各地都有详尽的汇表,陛下先可一观,若有不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