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六章:哪个苟货打我小报告!?(合二大章)  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百零六章:哪个苟货打我小报告!?(合二大章) (第1/3页)

    “爱卿,朕想问,所上呈卷宗是否有作假?”刘协等到了园中亭内,刚坐在石凳上,当即正色而问。

    这话让郭谊愣了片刻,一时语塞眉头紧锁,不过也只是片刻而已,马上就恢复了神采,点头叹道:“陛下真是有一双慧眼,上呈的奏札的确作假了。”

    “不过还请陛下体谅,此为不得已而为之。”郭谊说完,已是再深鞠一躬,他没想到刘协能看出问题来。

    又或者是有别的管理从旁进言,所以他才找自己亲自来问。

    那就说明今日到来,不是赏赐、也不是请教,其实是刘协想要通过自己知道些什么。

    农耕收成的卷宗作假,的确是商议之后的结果,境内总收算上百姓自家田土,用于赏赐、军营屯粮等,其实不是三百多,是四百六十。

    瞒报的将近百万斛,用于储蓄在军中,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就算是被发现了,再充入国库便是,反正打起仗来也可以随时调动。

    只是自己要扛了这肩头罪责,免得多生事端。

    啧,看来要被降职了。

    降职就会降低名声,同时为人嘲讽,不利于【天道酬勤】能力的提升。

    同时还会有一定的影响,官职小了,对世间贡献度就会下降,奖励无形之中也会降低。

    可惜了。

    刘协听完这话终于也长舒了一口气,对于他来说这才叫正常。

    正准备开口时,郭谊已经再拜躬身,一副认错的模样,“是臣瞒报了粮食,不过实乃是因为要储于军中,所以少报了三十万斛。”

    “却不料,陛下如此圣明,什么都瞒不过您。”

    “少报了?”

    刘协瞪大了眼睛,嘴唇微微张开,又无话可说。

    少报、瞒报吗?

    “难道不是虚报?”

    刘协不甘心的问道。

    你们会不会还是在骗朕?这么多粮食三州之地可以产出吗?若是在盛世时,广兴农耕倒是可能,但现在不是,这是乱世。

    随时可能兴战,军屯之策也不过有百万人耕种,加上境地内百姓自己的农田……差不多,但总不能每个人都愿意去种地吧?

    郭谊此刻闻言,灵光一动,连忙点头,“对对对,臣说错了,是虚报了三十万斛,所以这奏章里面还要减三十万。”

    卧槽,血赚!!!

    这样算下来,又可以再得三十万入军营分下,甚至还能直接犒赏。

    刚好在今年能催军继续攻占豫州,把袁术剩余的贼兵势力驱赶出去。

    他一开始只以为不够,被人测算了出来,没想到是觉得多了。

    “陛下,臣的错,臣的错,是虚报了三十万斛,臣回去立刻让人改。”

    “别别别!”刘协直接咬牙了,你这人怎么这样!我一看你这表情就明白了,肯定不是虚报。

    也就是朕说完之后,伱想立刻贪墨三十万,苍天,这都是些什么人。

    “就如此上报,朕,朕只是不确信,为何能有如此之多……在长安,董贼可收长安、关中、关外之粮,且横征暴敛,为扩充军资,也没有这么多。”

    郭谊目光呆滞,喃喃道:“不会吧?不会有人坐拥三州之地,粮食收成却不到百万吧?”

    旁边的荀彧听得眉头微皱,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粮食乃民之本,惠政下后,鼓励种粮可以让人温饱,重有再之希望,且令种民终年有事可做,有事可喜辈,这才是民。”

    “那,为何其余州郡不能如此呢?”刘协迷茫,在长安很多大臣也是如此推及,但是却没办法调集任何民众热忱,耕种也是逼迫而种。

    郭谊笑了,这么问就太熟悉了,在家中有位和刘协年龄相仿的少年也是爱问这样的问题。

    当然了,两人的身份不一样,可以对答但不能像是在家中为诸葛亮解惑那般。

    毕竟阿亮是自己唯一的弟子,刘协是?

    所以随意敷衍几句得了。

    所以,郭谊直接笑道:“那是因为上不固,下不安。”

    “呃……”刘协一时没反应过来,“爱卿此言何意?何谓上不固?”

    郭谊还没说话,荀彧在旁躬身,温声儒雅的道:“孟誉的意思,是陛下在长安时,受制于贼人之手,朝纲尚且还在动摇之中;百姓的心思,也会随之而动,对于他们来说,朝堂之上不稳固,陛下尚蒙难,所以民也不可安,随时会因内乱、外乱,或者争斗而改变,因此称为上不固,而下不安。”

    说完,荀彧还偷瞥了郭谊一眼,脸色略有责怪之意。

    你多说几句,恭敬些许,难道不好吗?和天子进言,尽可能多,岂有人不想在圣驾之前显示自己的才学?

    你倒好!不知道在冷淡什么!这是天子,这是天子啊!!!你在我面前冷淡就算了,能不能殷勤一点。

    我都这么殷勤,不敢废礼度,躬身而言,言辞礼遇俱是恭敬!!

    你却!

    有这么一瞬间,荀彧其实心里有点羡慕郭谊,因为他也想这样,无所谓一点。

    但做不到,没办法。

    此时刘协听完荀彧的解释,登时恍然大悟,这话道理很是浅显易懂,乃是常理。

    只是郭卿说得实在是太突然,太晦涩,好似解释一句都懒,所以还需反应。

    郭谊在旁暗暗叹息摇头,看来天子和亮子真不是什么双生幻神、世另我,可能真就是巧合。

    这句话当时和亮子说完,他秒懂,还能举一反三说出许多朝堂症结,这天资真不可同日而语。

    “郭卿之言,言简意赅,倒是朕没能理解了,这番话虽是简单数字,而道理却很深刻……”

    “嗯。”郭谊不冷不淡的道。

    刘协又呆住了。

    嗯?

    就说一句“嗯”?

    没点别的了吗?

    朕是,朕是大汉天子!你能不能不要对朕这样!

    刘协嘴角猛然抽搐了一下,感觉自己遭到了冒犯,同时也感受到郭谊似乎并不想多呆。

    但一想到此人有经国之才,又如此年轻,而且功绩也的确很大,也不多怪罪。

    “郭爱卿,朕,朕还想请教,如何能使得上固,下安?”

    “上若固,则下自安,”郭谊微微躬身,“而上若固,便是君臣和睦,君臣和睦就是,臣子有能则君主信之,臣子无能则君主善任,能做到此,无论是君还是臣,都需要有极为广阔的心胸。”

    “现在,司空有能,陛下心胸广阔,如此和睦方才能得数百万斛,使得国泰民安。”

    “自春秋以来,如此君臣无不传为佳话,故而不必担忧。”

    郭谊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却还是很有道理。

    上固民安,意思是百姓不会担心随时更迭政策,所以可以安心种田。

    且朝堂安固,意味着君臣不会争斗,群策群力,当然有惠政。

    只是,朕心中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说不出来……这话很有道理,也极其受用。

    但好像,郭卿是意在曹司空?!

    “那郭爱卿的意思,是应当信任曹爱卿,将权势完全放于他,不可有任何怀疑?”

    刘协淡淡的说着,语气佯装有怒,也仿佛是在敲打郭谊。

    “那没有,臣并没有此意,只是在叙述自古来的道理,”郭谊表情没有多少变化,拱手而言。

    刘协也不好多说什么,但实际上还在猜测郭谊是不是故意为之,当时在听曹司空说起他的时候,赞不绝口。

    但又因其身份乃是司空女婿,故而不得重用,为了避嫌。

    那避嫌之举,不一定只有司空会如此,这位面前的高洁之士,一样也会如此,这是自古来君子之间投桃报李的品质。

    此等品质,儒道之中士人皆会有所学也,刘协曾经听数名老师说过,或许这也是郭谊这么冷淡的缘由。

    “嗯,朕知道了。”

    刘协微微点头,从亭里出来,仿佛闲适一般在道路两旁拨弄花朵,淡然的问道:“那卿家以为,民营安定,是否比朝堂权势更加重要?”

    郭谊一愣,心里没来由的来了一股火气,当即拱手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境方可安民,若是军力下降,境内必乱,诸如李傕郭汜之祸将会四起,如此岂能安心种田?”

    “那军力,该如何提升呢?”刘协再次迷茫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他到了许都之后,很多朝政上的事情有人能按部就班的安排好,一切都无需他去过问,而其余未曾收服回来的领土,自然更加不会归他来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