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六章:哪个苟货打我小报告!?(合二大章)  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百零六章:哪个苟货打我小报告!?(合二大章) (第2/3页)

   曹操虽然对他颇为尊敬,但是却没把权力交还给他,可是,刘协却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否则徒耗时光就会难受。

    郭谊拍了拍脑袋,大致明白了这种心态,却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抱歉的拱了拱手,“这,微臣爱莫能助……陛下应当明白,三州之地的兵马,多是曹公子弟兵,将士皆从乡勇而跟随,若是把不熟悉的将军调往军队,是不能提高军力的。”

    “应当沿袭之前的兵马调配,继续让他们领兵,且将下诏令,鼓励境内乡勇参军,以此来让当地的兵马壮大,募兵之事踊跃,然后巩固司空与陛下之威德,如此才可以领原定军力不变,且得英才来匡扶。”

    “但如此一来,需要陛下亲自压制朝堂些许反驳之声,方才能让我军中将士,不遭奸人设计。”

    郭谊面色一凛,沉声道:“毕竟,几十万人的心血、几十万人的性命,也许都有可能会被反间之计而葬送。”

    刘协无话可说,神情也变得有些愠怒,仿佛是被郭谊的话怼在心头,一时有些难以消化,而且他的语气,就好像在对小孩子一样。

    “卿退下罢,朕若是日后还有疑虑,还请再不吝赐教。”

    他知道自己寄人篱下,这些迎回圣驾的也都是功臣,再者说郭谊官籍不在汉籍,不算是臣下。

    所以懒得和他计较,当即摆了摆手让荀彧带他回去。

    等人行礼走后,刘协想了想今日郭谊的态度,和其余的臣子也没什么不同,虽然说话也中肯在理,也愿意为他解惑答疑,但终究是兴致不高。

    想了半天,他终究是叹了口气,“这皇城内,果然还是只有曹卿看起来最好,亲和博学,且对朕极为友善,他若是能做太傅就好了。”

    不过刘协也明白,太傅曹操肯定不能做的,学识不够,名望不够,而且够他也不会干,太傅有个屁的权势,等同于把人家架空了。

    ……

    出来后,走在门外,荀彧一时没想明白郭谊为什么要这么干。

    所以走出大门时,不经意的说道:“本身今日来,陛下是想要拜孟誉为光禄勋的,现在看来是不愿了。”

    “光禄勋位列九卿,我这个年岁若是当了光禄勋,那不就是在找麻烦?”郭谊眼皮都懒得抬,只是看着脚下的路,丝毫没有觉得可惜。

    今日天子无论是考校,还是要拓展自己的党羽,对郭谊都没什么好处,为汉籍官吏,日后麻烦实多,且容易遭怀疑。

    出行也就不便那么自由了,明宽暗窄嘛,这种事不能干。

    “那就罢了,”荀彧也叹了口气,并不勉强郭谊,“回去之后,孟誉当继续推行军屯,补全各地的奏表,再送至尚书台。”

    “今年,各处安定之后,需早些调集粮草,储备为军粮,同时要广为募兵,准备好新丁操练,若是孟誉不愿在汉籍为官,那么在主公那边,就请你举荐几名将军上来,方便操练。”

    “好,”郭谊点头,和荀彧相对拱手,两人暂且分别。

    坐到马车上,郭谊思考起方才荀彧所说的事,从怀中拿出了一张布匹,摊放在马车内的案几上,这是一张颍川附近的地形图。

    郭谊已经快要完成了,接下来还需去寻访各地,将残缺不知的地形补上,就可以再查探各处小道。

    除却用简易标注地形之外,郭谊还将某些易于出特产矿、茶树、盐山的地方略有标注。

    当然也有人文出身所在。

    现在天子定都许昌,诏书下发已久,天下应该都已经收到了诏书,各地诸侯都会有反应,愿意来归附的自然会来归附,观望的肯定会观望,不服的,当然要想尽办法来搞事。

    从这一点上看,厉兵秣马,又成了现在的当务之急,兵马操练不可轻视,且民营水利都需要提升,那么现在是要推举一大批人才行。

    荀彧既然问了,他应该心里是有人选的。

    现在军中风评好的,可以用来操练军士的……

    想到这,郭谊忽然在专注中思绪通达,又出现了一条脉络,于是微微点头,探出头来对车夫道:“去司空府。”

    “是,先生。”

    ……

    寿春。

    扩建十分宏伟的城中衙署,再稍微改建即可变成行宫,只是在高阁、宫院等建筑上还差了少许。

    在正堂前也有四方通达的广场,广场上有兵马巡防,这些巡防的兵马也都是装备精良,广场正面的行道上,文武不断通行,人数倒是也很多。

    在扬州取得极大功绩的袁术,真正于今年一扫当初溃败于匡亭的阴霾,不再惧怕那个冲到自己面前来羞辱袁氏的小子。

    其实他早已忘记是谁了,只是隐约还记得有那么一回事。

    在收取了扬州诸郡之后,在合肥停下,淮扬一部完全落入手中,再加上南阳还有些许地界,足以资几十万兵马粮食。

    袁术囤积粮食的办法也很简单,军队文武吃粮食,奴籍和百姓去吃鱼虾便是,而他平日里则是多有山珍海味,喝的都是蜜水。

    在袁公路看来,他在江南一带称霸,收容贼兵四十余万众,其中大多数是一方贼匪之首来投奔。

    这些人,当时所盘踞流窜的地界,本来就没有敌手,现在聚于他袁氏之名下,也一样是大将之才。

    至少各郡县,都可以压制住百姓,不让其奔逃,不让民众再暴乱,长此以往下去,这些类似奴籍的人,也一样能够通过耕种,来获得粮食。

    再者,麾下诸将中,还有黄盖、程普这种历经生死百战的英豪,孙坚家那个虎子,也逐渐闯出了小霸王的名号,以鼓吹其勇武。

    现在唯一缺少的,便是才俊大儒,军师智谋者。天下大多数的智谋,应该都去了袁绍处,那是他当年为讨董盟主,少时就有声名传播于世。

    形势到此处,袁术其实都还没有感觉颓唐,依旧不算失望,因为他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除却荆襄之地外,南方的才俊多在江东水乡。

    因水乡各府的学派,大多在此处所传,扬州而下到江东诸郡,六十余县,也算是当初没有遭到黄巾之乱影响的地区。

    所以反而能够继续办学商学,得不少文人雅士奔逃隐居,大有另一个颍川的态势,只是没出那么多名满天下的今学高士罢了。

    袁术拿下了江东,就等同于拿下了一处拥有天堑以据守、有沃田以农耕、有人才以任用的真正富庶之地。

    富庶,不只是说钱财那么简单,就好像江东若说富庶,那是因为人才,在其他地方的人才都已经被占据的情况下,这里还未逢明主,那就是富庶之地。

    川府之国,有山险、剑阁可守百年,入蜀之道何其难也,想要攻克下来至少数年之功,其地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也称得上富庶。

    此数地,能取一处就可以先行占住重要的一角,有所根据方可继续壮大,袁术很是明白这样的道理。

    那现在对于他来说,真正头疼的就是这天子东归。

    他收到诏书的时候,在家中直接头晕脑胀的郁闷了一整日,而后又去与那些年轻貌美的妾室几乎整了一日。

    才让他明白自己现在的两难之境。

    “天子,怎么就这时候东归了呢?而且偏偏还就在曹操的手中!”

    袁术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何苍天待他如此之薄也?若是天子再蒙难个一两年,说不定就可以去到江东了。

    然后把江东士族一拉拢,再换掉自己麾下这些贼兵,不断吸纳良才,未必不能南面称王,再和袁绍南北割据而治,如此天下如何不是袁姓之人。

    可现在偏偏就要他臣服于颍川的天子,下了一封诏书来封他为侯,再拜为后将军,重新依附汉室。

    这矛盾一下就来了。

    袁术麾下的将士,甚至于现在号称的几十万人,都是不满汉室而起义造反的贼匪。

    好不容易归附于我了,投奔的都是存活之理,想要食饱饭而已,那我再带着他们回去投奔汉廷。

    这不是,造了一圈的反,又回到了当农民的日子,谁人肯干?

    若是真臣服了,估计下面的这些将兵第一个就不服,而若是不奉诏,又等同于他袁术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天子的诸侯。

    如此,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偏偏这种事,他能商议的人也不多,唯有一个阎象耳。

    此时在大堂之上,袁术脸上皱纹遍布,瘫坐在座榻上用右手撑住了自己歪斜的身子。

    独自将阎象请到眼前来,商议此事。

    “阎君,此诏我是奉,还是不奉啊?”

    “奉啊!”

    阎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