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4章 撞大运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54章 撞大运 (第2/3页)

    李定安摇摇头,“现在至多十公里!”

    啥玩意?

    何安邦和马献明都呆住了:才几天,你这范围一下就缩小到了十倍以上?

    对考古而言,范围确定十公里以内,已经和找到没什么区别了……

    “你猜的?”

    “我猜个毛……你当我这几天待酒店,天天睡大觉?”

    何安邦愣了一下,又“呵”的一声:就凭他这几天带着舒静好和方志杰,从地方电子档案库查的那些资料?

    快别做梦了……

    又不是鉴定,李定安可以凭眼力、经验、知识储备,通过器形、材质、包浆、土泌等等的特质推断,甚至断不太准都没关系。

    这是寻找遗址,要通过有限的线索抽丝剥茧,披沙练金,而且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能有一点含糊。

    打个比方:NMQ近万平方公里,要找出可能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窑址,这是什么概念?

    万中寻一。

    问题是国资委的决定太突然,李定安决定实地考察,赶在科创局立项之前完成蒙古瓷项目的想法也太突然。

    说直白点,来通辽之前,项目组根本没有做过任何的野外环境和地理调查,甚至相关的地理资料都是这几天现查的。

    还有一点,李定安是第一次出野外,而这一行也压根不是你学多少理论,有多少知识储备就玩的转的。

    完全凭的是经验。

    一点儿经验都没有,而李定安却想靠着这点儿信息,在短短的两到三个月之内找到遗址的准确地点?

    要这么容易,蒙古瓷窑址早被人发现了,不会等到李定安从XJ发现实物,又用半年多研究了个九成九,才从研究数据反推窑址。

    所以根本不可能这么快。

    以何安邦的经验推断: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收集资料,再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收集遗物,然后通过资料和遗物信息,确认准确地点。

    所以,只是发掘前的工作,就需要一年以上。

    当然,何安邦也相信,只要时间足够,李定安肯定能找到,但怕就怕他太着急。

    相处这么久,李定安什么性格他再清楚不过:不论干什么,一头扎进去就拔不出来了,不弄出个结果誓不罢休。

    但这是野外作业,而且天气越来越冷,关键这地方的气候不是一般的恶劣,动不动就是暴雪。

    别说出点什么事,哪怕是李定安磕着点碰着点,何安邦都没办法交待。

    都不用什么保力、科创局,甚至是于书记找他是问,馆长就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何安邦越想越担心,又指了指马献明:“看着点,别让他钻牛角尖……要看不住,立马给我打电话,我爬也爬过来……”

    “何馆你放心!”

    “等会……你们扯什么淡?”

    何安邦都懒得理他,提着包就走。

    李定安一脸懵逼……

    ……

    计划不如变化,启程往奈曼的时间,比李定安预订的又推迟了两天。

    肖主任算是知道,何馆长喝醉之后说过的那句是什么意思:李老师什么都好,就是太着急,恨不得一天把一年的工作都干完。

    这不是夸奖吗?

    有的时候还真不一定。

    就比如现在:在途中,在车上,李定安开了个动员会,又安排了下午的工作:下午两点,正式开始调查青龙山实地环境。

    问题是,从市区到奈曼,差不多两百公里,大半要走国道,至少要三个半小时。从旗再到青龙山镇是八十公里,这一段是县道,至少要一个半小时。

    八点出发,等到了镇宾馆已经是一点左右,中间就一个小时:要开房、要登记、要放行李、还要吃饭。甚至可能还得上厕所……

    不夸张,资本家听了都得流泪!

    奇怪的是,从研究员到技师、从探工到测绘、以及资料员,没有任何人表现出任何不满?

    “从今天下午开始,各组的主要工作为钻探取土及测绘,第一组由耿队长负责,从杜贵喀查一带,沿瓦碑河由北至南,堪探至驼腰村,全长十八公里……

    第二组由邢队长负责,从三道洼子到苇子沟,沿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