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为邦本 (第2/3页)
国之道,帝国也终将会在失去人心之后,陨灭在一次次的乱局之中。
他不能看着自己弟子的帝国沉沦,不能看着苍生再度陷入劫难之中。
因此他直接就站了出来。
但是朱常洵却并不这么想,听到严晨昊的话,他不由地有些后悔问他了。
他颇有些不情愿地说道:
“吾师,定要如此吗?香料与珠宝朕并不在意,只是如今平叛在即……朕也是担心前线的军饷啊!”
“陛下,国库与内帑之存银,应当足够完成此役之征伐,相反,如果根源不除,则叛乱不断,再多的银两,也是于事无补!”
严晨昊坚定地说道。
看着他的目光,听着他的话语,朱常洵只感觉一阵恍惚。
他好似回到了几年之前,那话语再一次在耳边响起:
“吾师,治国之道,到底在何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百姓的生计,便是治国的根本之道。百姓宁,则天下宁,至于其他的事情,都是建立在此事的基础之上。”
当时的朱常洵,还不是很懂,现在他却已经有些理解了。
他一心想要史书扬名,留下一番丰功伟绩,因此在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刻,他最初想的,也是要善待百姓,随后再依靠人心,成就自己的事业。
但是直到真正开始统治了,他才能感觉到,想要真正做到安定百姓这一点是有多么的困难,尤其是在大明王朝已经山河日下的如今。
思索片刻,他深吸了一口气,道:
“吾师所言,甚是有理,朕受教了。便依你之策。”
内阁数人闻言,眼眸之中闪过惊诧,他们刚刚还以为,这位严尚书的话并不令皇帝满意,虽然他曾经是帝师,但是难免也要受到冷落,没想到,最后皇帝竟然是这样的反应。
看来这对师徒的感情,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怕是与那严忠武公之于英宗,有的一比了,要知道后者如今在民间,也是一段美谈。
日后对这位尚书的态度,一定要慎重。
虽然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