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9章 彷徨的商人阶级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609章 彷徨的商人阶级 (第2/3页)

产出,价值大几千、近万钱;

    但一个商人,要想做粮食生意——哪怕只是在同一个村子里内循环,只从本村买、只往本村卖,也至少要在秋收之后,吃下几十户农民的粮食。

    一户的粮食就要大几千钱,几十户,可就是好几十万钱了。

    就说五十万钱,吃下了六十户农民的粮食;

    粮食买下来了,还得储存吧?

    六十户农民的粮食,总数高达一万八千石,堆起来那就是一座小山!

    能妥善储存一万八千石粮食的粮仓,光是买到合适的地,以及粮仓的建造,那就是起码几十万钱的成本。

    粮仓也建好了,得储存了吧?

    怎么储存?

    把粮食往粮仓一扔,就不管了?

    显然不可能。

    一个主事的,三两个记账的,以及七八个守卫粮仓,以防匪盗窃贼光顾的青壮,怎么都是要养的。

    十几号人,哪怕只是包吃,一个月就是二石粮食。

    从秋收到第二年秋收,一整年的时间,光是这十几号人的吃,就是三百来石,将近万钱的成本。

    这还只是吃。

    守卫粮仓的青壮,不得隔三差五改善伙食,逢年过节再发块肉、扯块布啥的?

    负责记账的,好歹也是精通数学的技术人才,光包吃,人家肯定是不干的;

    怎么也得再开笔工资吧?

    至于主事——如此重要的是,不是自家人来做,那肯定是信不过的,起码也得是沾亲带故。

    自家人,还是有点本事,能做一仓主事的,那就更不能亏待了吧?

    好。

    到这里,一项一项算下来;

    假设一个商人初涉粮食市场,从今年秋收开始入局。

    建造粮仓花去二十万钱,又花了五十万钱买粮,而后又是大几万钱的人工成本——从今年秋收到来年秋收,总成本已经高达八十万钱!

    而且,这还只是手里花出去的钱,还没算资金成本。

    何谓资金成本?

    这八十万钱,哪怕什么都不干,就只是借出去收利息,那也能收回来起码一百万!

    也就是说,这个商人入局粮食市场后,第一年的总成本,将达到骇人听闻的:一百万钱!

    到这里,其实也就不难理解过去,在刘荣力主粮食官营之前,粮商们为什么要那般不顾体面的哄抬粮价,甚至以进价的两倍、三倍往外卖粮食了。

    ——成本很高!

    五十万钱买回来的粮食,存着慢慢卖一年,总成本却高达百万!

    这就等于说,每石三十钱收上来的粮食,哪怕每石六十钱卖出去,也只是不亏本。

    分儿逼不赚,白忙活一年,与其废立折腾一整年,还不如一开始就把钱借出去,舒舒服服躺在家里等着收利息。

    五十万买入,总成本百万,最终若是不卖个一百二十万到一百三十万钱,那就根本算不上赚钱了。

    平均到每石粮食,就是三十钱每石的价格买入,至少要卖到七十到八十钱每石左右。

    但事实却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开始,关中的粮价,常年被压在六十钱上下,但凡有一点超过六十钱每石的苗头,少府内帑就要下场宏观调控,撒粮平抑物价了。

    所以,粮商们就只能从成本入手——压低粮食的购入价。

    再加上粮仓的选址、买地以及建造,并非每年都有的支出,而是一次性投资的资产,粮商们这才能在太宗皇帝年间,凭粮食生意赚到钱。

    可即便是赚到钱,那也只是利润微薄。

    以至于先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后,粮商们宛如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不顾生死的哄抬物价,棋行险招,想要一口气吃个饱。

    不是商人们真的蠢,放着日进斗金的富足生活不要,非要和当时,即将坐上储君之位的皇长子掰掰腕子;

    而是在那之前,商人们凭借微薄利润,过了太久的清贫日子。

    好不容易有机会大赚特赚,些许风险又算的了什么?

    说白了,若是踏踏实实做生意,就有非常可观的利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