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欺负人嘛这不是? (第1/3页)
当然,不同于几十年前,找官员当靠山——如今的商人,开始把功侯贵戚阶级,当成了自己的目标。
因为商人们发现,官僚为了政绩,是可能把自己的脑袋‘借走’的。
但贵族不同。
贵族只要钱。
而且,官员怕掉乌纱帽,贵族却根本没有乌纱帽可掉。
官员和商人打交道,往往是:你的钱我要,你的命先放你这儿,有需要了我再要;
你送来的钱,我小心存着,偷偷摸摸花;
你送我钱的事儿,不能让人知道。
你出了事儿,我尽量提前通知你一声,让你先跑几百米,我再带人追。
甚至于,上面这句话,我也就是这么一说,信不信随你,做不做随我……
但贵族就直爽多了。
你送的钱,贵族不单要,而且大大方方、光明正大的要。
拿了你的钱,人家虽然也稍微有点藏着掖着,却并不是因为怕,而是觉得丢人——觉得和商人打交道,传出去多少有些不体面。
可收了你的钱,人家那是真办事儿。
虽然代价,是人家把你的钱——甚至你的人,都当做了自己的私人财产;
但好歹有保障啊!
把你的钱,甚至你都当成了私人财产后,这帮贵族保护其自己的财产,那是真的不要命的!
人家是敢和朝堂,乃至天子顶牛的!
这谁受得住?
况且,相较于两面三刀,毫无信誉可言的官僚,这个时代的贵族,还保留着十分浓厚的战国遗风。
何谓战国遗风?
——义字当头,主打一个仗义!
商人拿了你的贿赂,可能只是不搞你,甚至只是暂时不搞你。
但贵族收你做了小弟,那是真把你当家奴来看的!
听上去有点难受——被人当家奴;
但正所谓:宰相门房七品官,执笔太监立天子。
贵族,尤其是彻侯这种顶级贵族的家奴,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你要是问一个农民,想不想成为某个彻侯家族的奴仆?
那人家或许还会有所顾虑,说自己家世清白,人穷志不穷,哪怕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想让祖宗蒙羞。
但你要是问一个商贾?
嘿;
本来就是操持贱业的贱商,还立个哪门子的牌坊啊……
就这样,在汉家开国短短数十年后,商人群体便完成了在华夏文明历史当中,最为关键的一次进化。
在底层民众眼中,他们是爵位高贵,地位显赫,有权有势,寻常官员都惹不起的大人物;
在地方官员眼中,他们是靠山大的吓人,甚至能和皇家扯上关系的‘走狗’。
背地里唾骂两句没什么,真要是正面起冲突,那人家背后的靠山,就要让不懂事的官员们,了解了解什么叫万恶的封建王朝了。
而对贵族而言,这些被收入自家门下的走狗,也是一个极具性价比的存在。
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居长安,大不易。
尤其是讲究排场、体面的贵族,在长安长期居住的成本,那更是大的吓人。
偏偏当今汉室,几乎已经不存在开国时期,那种‘无论人在哪儿,都叫回长安来出任公卿’的情况了。
每当公卿二千石出缺,在京的功侯,便都会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撕咬上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对于这些常居长安的功侯——尤其是有一定志向,想要在政坛有所作为的功侯贵族而言,公卿二千石职务的花语,那就是手慢无。
至于告别长安,回到封国的功侯,非但在地理层面远离了朝堂中枢,更是在政治层面,就此远离了政治中心,甚至踏上了‘逐渐远离贵族阶级’的不归路。
这就导致汉家的功侯贵族,面临着一个十分无奈的问题。
——要想有所作为,通过出任三公九卿,来延续家族的荣光,那就必须留在长安,以求在公卿职务出缺时,有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
而且光是留在长安,光是‘近’还不够。
平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