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秘议献城 (第2/3页)
作为益州首府,商贸繁荣,人口密集,滋生了一批“轻死重气”的地方豪侠。
这些人多为市井出身,“连党数千人,椎剽掘冢,劫富济贫”,虽部分行为触犯法律,却因“济贫”之举在底层民众中颇有声望。
例如顺帝时期,当时的益州刺史郗俭在任期间横征暴敛,“赋敛烦扰,谣言远闻”,堪称百年难遇的大贪官。
成都就曾有豪侠聚集数百人,拦截贪官运输的赃款,分与流民,史称“成都劫”,虽未留下具体姓名,但反映了当时成都游侠群体的活跃。
杨露是杨由的儿子,得其父荫,在成都广有人脉,为众豪侠所重。若是他肯出面帮忙,必然能招揽数百游侠。实际上如果不是曹军为了转运物资将成都城中的青壮百姓征发大半,杨露甚至能号召其上千人的规模。
这些豪侠手中虽然未必能有几副甲胄,但长短兵器以及弓弩很可能会有不少,绝对能算得上是一大臂助。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竟只在闲聊之中就凑出了上千武装。若是再能得到东门守将的支持,里应外合之下,献城这种杀头的大事情,竟然显得如此轻巧。
突然,孟达开口询问道:“黄公衡处可要使人前往知会?”
黄权如今正带兵驻守新都,新都在成都的东北方向,两地距离不过一、二十里地。
如果能把黄权也拉进来,必然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不等其他人反应,法正径自摇头起来,率先否决了孟达的建议:“不妥。”
“为何?”
孟达这声反问完全没有不悦,只是单纯的想要知道法正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建议不妥。
孟达的好奇也代表了秦宓、杨洪、张松等人,对于他们而言,如果能够拉拢黄权这个实力派的话,显然会更有利于行动。
法正见众人面有疑色,乃抚掌笑道:“诸公与黄公衡也是至交,如何能不知其性格?公衡此人,性如烈火,骨似精钢,最是忠贞不贰。自曹子脩说明公东迁以来,其屡次冒死直谏,言必称明公,计皆为黎民。怎奈刘璋暗弱,竟厌烦其言,不惜将其谪出新都,令明珠蒙尘,宝剑藏匣。”
“可即便如此,黄公衡也不曾有半点怨言,甘心赴任,使新都为成都荫蔽。”
言至此处,法正忽敛容正色:“此等节烈之士,若我等贸然相邀,不啻令其陷于忠义两难之绝境。从吾等则负旧主,守节义则害故交。纵使荆山之玉,亦当碎于卞和之手;虽则吴钩之利,终将折于忠臣之怀。“
他环视众人曰:“况吾等所谋者,乃匡扶蜀中,拯救黎民之大业。诸君岂不闻《易》云'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成大事者,当效卧薪尝胆之智,岂可因小义而乱大谋?“
堂外忽起春风,卷动法正衣袂。
“夫谋大事者,当如渊渟岳峙,深藏不露。与其令公衡左右为难,不若暂且搁置,容日后再明心迹。如此既不害其忠义之名,亦不误吾等进取之机。”
说着,法正的目光转向堂外远方,似见成都城头旌旗,沉吟道:“待大势已成之时,我等再迎公衡共襄盛举。如此既不伤其忠义之节,亦不负吾等金兰之谊。”
“孝直真义士也!”
张松击节赞叹道:“先前子度言及公衡,我隐觉不妥,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孝直这一番话,可算是说入我肺腑之中。”
堂上众人皆是缓缓颔首,黄公衡的性格大家都清楚,正如法正所言的那般,等到事后再寻他入伙,才是两全其美之策。
接下来,众人开始商议起详细的细节来。
事情主要有三个难点,其一便是联络左幕军,议定何时打开城门;其二则是聚拢人手,约时发动;其三乃是部曲兵力如何指挥。
众人商议之后,约定将各家部曲汇聚一起,交由孟达指挥。
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也并不意外。
秦宓是蜀中大儒,门生故吏遍布蜀中,本人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