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将名震神京 (第3/3页)
精明的官员,却突然有些恍然大悟,圣上突然让大理寺当庭公布泄密案结果,致使齐国公陈翼饱受弹劾。
陈翼引咎免职顺理成章,伐蒙都督的继任人选,自然也就提上朝议范畴,文武官员因此踊跃举荐,圣上都不置可否。
这节骨眼上史鼎上奏举荐贾琮,满朝文武谁人不知,史鼎乃从龙之臣,可为上意喉舌,他举荐贾琮绝不是空穴来风。
原来圣上绕了这么大圈子,早就已经圣心独裁,只是挖好了坑让百官去跳……
武将之中如牛继宗、柳芳等人虽有武将之粗犷,但毕竟出身旧勋世家,从小饱受熏陶,应该有的精明,一点都没少。
镇国公府和理国公府,与荣国贾家同为八公,一向都交好亲近,他们做不得伐蒙都督,让贾琮做了总比别人做的好。
他们旁冷眼旁观,也都各自回过神,庆幸方才没举荐什么亲朋故旧,不然就和那些愣头青一样,被皇上当猴给耍了。
…………
武将列班中,赵王李重瑁听到史鼎举荐贾琮,脸色变得阴郁不明,目光看向御座上的父皇,心中生出许多忐忑不平。
当初嘉昭帝得知宣府镇被破,因受激过度呕血昏迷,赵王因凤藻宫内侍私传密信,而彻底失去遴选伐蒙将帅的机遇。
李重瑁一直因此事忿忿不平,只不过为了长远之计,才一直收敛羽翼隐忍而不发,没想齐国公陈翼竟生出这等祸事。
这对他来说就是峰回路转,他虽因前事嫌隙父皇,但这是父子家事,父皇即便有所怨怼,也绝不会难因此弃绝亲情。
如今伐蒙副帅空缺,不管是名望还是战绩,大周年轻一辈将领,自己都是不二之选,自己不为主帅,只是腆为副帅。
自己这般纡尊降贵,想来父皇一定能体谅,让自己重上战场,为国征战,再立功勋,往日所积阴霾,必可涤荡一空!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等关键要命的关口,偏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忠靖侯史鼎竟举荐威远伯贾琮,接替陈翼之位。
原来昨日城外大战,贾琮在重兵追击之下,竟然还能够逃得出生天,他可真是好大的命数,如今却成自己的绊脚石!
赵王李重瑁一向看重贾琮才能,早有拉拢交好之心,虽贾琮多有回避,他也自当做世家子弟过于谨慎,并不以为意。
如今却第一次对这卓绝少年郎,生出忌惮厌恶之情,大周年轻将领中,唯有他可于己匹敌,竟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恶……
……
史鼎举荐话语刚落,兵部尚书顾延魁、吏部尚书陈默同时出班附议,但也有数名官员上奏反对此事。
反对理由不外乎贾琮年资太浅,虽有不俗战功,若为副帅都督,只怕是难以服众,朝中并非无良将可选。
大学士王士伦出班上奏:“启禀圣上,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贾琮虽年轻,文韬武略,非比寻常,不可常理度之。
一军之将,在于谋略,在于用兵,不在年资,贾琮曾鏖战辽东,千军之力平定女真三卫,为大周开疆拓土千余里。
单凭此战绩,臣以为嘉昭一朝难有媲美,如今残蒙精骑暗潜关内,觊觎神京,肘腋之患,伐蒙战事因此而生阴霾。
贾琮以千军之力迎战万军之敌,以寡敌众,歼敌两千,全身而退引敌北追,解京畿兵危之祸,已可等同护驾之功。
臣以为贾琮虽年轻,胆识过人,用兵如神,天生将才,屡建奇功,国有戎事,遴选良将,虚言贬才,乃误国之论。
臣也举荐贾琮接替陈翼,为伐蒙全军北三关副帅都督,在朝如有那位将军,自认战功卓越于贾琮,臣亦可举荐之。”
……
满朝文官听了王世伦之言,集体都有些语塞,王世伦乃内阁大学士,还兼着六部首官之职,是当之无愧的文官魁首。
还是当世大儒,才高八斗,学养浑厚,那个文官敢与他论战,即便不顾及仕途平顺,多半也是班门弄斧,自取其辱。
且王士伦之言缜密无漏,实在也很难找出什么破绽,文官中有人因各种心思,不同意贾琮为副帅,一时也无话可说。
在朝武将中不乏能征惯战之人,但王士伦话中‘开疆拓土’四字,让许多人无奈闭了嘴,武将一生颠覆荣耀便是这四字。
所以他们还说战功能卓胜贾琮,就未免太过不要脸了,到时没当上伐蒙副帅督师不说,还要成为骄狂无知的朝野笑柄。
因此,王世伦话语过后,朝堂上出现短暂尴尬的平静,只有雍州道御史孙守正出班,不管不顾附议贾琮继任伐蒙都督。
都察院左都御史周显扬、副都御史刘宇清见孙守正又冒出头,对这位不讲章法,善于打破常规的下属,委实有些头痛。
但观今日朝堂之局势,看是风云鼓荡,内里早圣心已夺,贾琮继任副帅都督,大局已定,两人也都各自出班附议史鼎。
周显扬和刘宇清附议,都察院列班又出来四五名御史,附议贾琮继任之事,大理寺卿韦观繇等三法司要员也纷纷附议。
朝廷上的风向瞬间变得十分一致,原先反对者都很有理智的闭嘴……
嘉昭帝见这等场景,依旧不动声色,说道:“昨日城外一战,贾琮将名满神京,既众卿都属意他继任,朕便应允了。
早朝之后,朕会召集兵部、吏部官员专议此事,拟旨嘉奖册封,并发布北三关宣诏,退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