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 沈乐:我碰就不行,他们挖就没问题?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1章 沈乐:我碰就不行,他们挖就没问题? (第1/3页)

    “资料收集得不错。”

    “选点……也选得挺不错的。”

    考古系的系主任似笑非笑,看着沈乐,慢慢点了点头。

    远赴别国考古并不容易,哪怕沈乐的母校是华夏TOP1的大学,也花了一个多月,才踏上肯特山脉的土地:

    从鉴定沈乐带来的东西,到发起提案,到项目通过,再到和邻国沟通、组织联合考古队,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走,每一步都不能跳过去。

    但是,就像沈乐说的——这么重要的东西,必须在全球顶尖的考古学者主持下,众目睽睽之下被发掘出来,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否则,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自己跑过去,自己挖出来,往全球学者面前一送——

    你这是商周的,还是上周的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怎么想到在这里挖的?来,说说看!

    所以,沈乐只好耐着性子,跑前跑后,甚至鞍前马后、端茶倒水,只求混进这支考古队里。

    本来是不用的,但是谁叫他亲导师也要入队呢?身为弟子,有事服其劳,沈乐不跑腿儿,难道,让六十多岁的老人家来跑腿么?

    什么?

    还打算去一趟海峡对面?

    哎呀,那边随时都能去,早一天晚一天的,他要的东西,又不会长腿跑掉。封狼居胥这么重要的发现,不能亲身参与,就太可惜了!

    九十九拜都拜了,决不能倒在最后一哆嗦上!

    也幸好沈乐的母校足够给力,只花了一个多月,就跑通了所有手续,赶到肯特山脉。

    再晚就太辛苦了,这儿就要进入冬季,狂风暴雪,分分钟封山的节奏,要等到明年四五月份才能开展工作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沈乐拍着胸脯保证“我能确定地点”、“我能把目标控制在一亩范围内”,老教授们,真的会等到明年开春再来……

    毕竟,考古发现虽然重要,科研牛马们的命也是命,老教授们的命,更加是命……

    即便随时可能变天,他们也不可能直接杀奔山头,直接开挖。毕竟,沈乐提交的资料说得明白:

    “在肯特山脉某座山峰脚下,发现了零星的文物,显示有汉代先民活动痕迹。

    鉴于这些文物形成明显的条带状,建议沿着条带延伸的方向,进行深入发掘……”

    既然如此,两国联合考古队,就要从沈乐发现文物的位置,一点一点开挖。这一挖,考古系的主任就乐了:

    “这选点挺不错啊!”

    沈乐指出来的几个地方,稍微往旁边挖一挖,立刻就能挖到更丰富的东西。

    比如连片的墓葬,比如罕见的棺木——那时候的草原民族不兴用棺材下葬,棺中人大概率是汉家子民;

    比如被刻意堆起来的京观,虽然上面覆盖了泥土,却能看出堆迭的人头塔;

    比如盔甲残片,武器残片,有钢铁制造的箭镞,有残破的弩臂碎片,也有用石头、骨头做成的箭头……

    光是这些东西,已经能够写出很丰富的论文了,能够证明这里不但有过汉人居住、生息,还曾经有军队经过。

    而当它们星星点点,连成一条线,向远处的山峰绵延而去,它们意味着什么,谁都能看得出来——

    沿着这条路走,前面,道路尽头,有大发现!

    沈乐给指出来的地方真不错啊,路都铺好了,可劲走就行了!

    他们一路挖,一路鉴定,一路前行。越走,队伍里的人越多,不断从国内调科研牛马(划掉)学生和年轻老师过来:

    路边发现的东西也很重要,需要拍照,需要做碳14鉴定,需要做大量实验,挖出来的墓葬和人头,需要做DNA鉴定和颅骨复原;

    但是,这条路的尽头,很明显,有更重要的东西在等着,不能分散力量!

    队伍沿着沈乐标记好的文物发现地点迤逦前行。三十里,五十里,一路奔到山脚下,沈乐站定脚步,往上一指:

    “我觉得,更大的发现,应该在上面!”

    “上面?”

    “峰顶!”沈乐沉沉点头,声音坚定。他仰起头,星星点点的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