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11.冷酷仙境的凝视  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311.冷酷仙境的凝视 (第2/3页)

座界碑,接着就是一段下坡山路。

    路况比上山时好走一些。

    风声与喘息声也一起小了一些。

    记者终于在临时休息时想起了自己的职责。

    不过劳累的身体也只能支撑着他询问战士们的姓名。

    “我叫王振,来自青海西宁,今年31岁,来XZ四年了,五年前我还在军校上学,当时就向往来XZ……”一直行进在队伍第二位,掌控全局的战士先自我介绍。

    接着是在队伍最前面引路,第一个踏进冰川,试探碎石的战士。

    “我叫池德海,来自徐州,也是31岁,今年是第11年了……”

    “我叫卓金璐,来自青海西宁,19岁,守边防第一年,全连我体力最好,刚才爬那道七十度的坡,喘都没喘……”排在第三个,一路上紧握着钢枪,默默记忆道路的年轻战士,说话间满满的骄傲。

    而在他身后一直照顾着卓金璐的年长战士,先呼~~呼~~喘了两口粗气。

    然后才自嘲笑道:“徐源,来自福建南平,34岁,体力不行咯,不比原来啊,当年我比卓金璐强……”

    而在末尾也是携带者最多补给强壮战士有些沉默寡言,只说了一句,“我是彭德伟,来自湖北仙桃,24岁,守边防三年。”

    短暂的介绍后,一行人继续行进。

    一直下了山脊,到了另一处山谷里才再次休息。

    这时候已经临近中午,雾散了,太阳爬上山顶,海拔 4800米的阳光晒得人皮肤发疼,又像裹着冰碴子,山风一吹,凉得往骨头里钻。

    战士们的作训服早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一刮风就冰凉,可没人敢脱外套。

    “一脱就感冒,感冒在山上就是大事。”徐源一边说着,一边检查背囊里的防寒被服。

    他们晚上要在野外过夜,防寒装备打湿了可不得了。

    吴正则把对讲机拿出来,按两下确认信号。

    王振掏出笔记本,在上面写写画画,他在写巡逻日志。

    两位年轻的战士从背囊里取出自热军粮,为大家准备午饭。

    记者们也有一份。

    单兵自热粮味道一般,但战士们吃的很香。

    在这里待了十一年的池德海,从自己的口粮袋里挖了一大勺放进最年轻的卓金璐袋子里。

    然后自己往嘴里也塞了一大勺。

    一边吞咽着一边说着,“比以前好多啦,现在基本上能吃到热食,以前巡逻都是压缩干粮,喝点水。”

    最年长的徐源也冲小战士挑挑眉,“等晚上到了临时驻地,再吃点好的,后面的路上就想着晚上那顿饭,就不累了……”

    高原上的天,冷的早。

    中午吃饭休息时间很短,短短二十分钟后,巡逻的队伍再次踏上征程。

    现在他们已经在坡底,接下来的路程又要开始爬山。

    更多的冰川,与更多的乱石。

    脚下的路,已经不能称之为“路”。那只是前人用生命在绝壁上踩出的一串模糊印记,是巨石之间看似不可能的缝隙,是万年冰川边缘一道脆弱的刃脊。

    巨大的岩石松散地堆积成超过六十度的乱石坡变成了最常见的考验,每踩上去一步,石块就哗啦啦地向下滑动,仿佛整座山都在拒绝你的攀爬。

    战士们必须手脚并用,用手抠住岩石的棱角,用脚试探着每一个可能承重的点,像蜘蛛一样缓慢地向上蠕动。每一次发力,稀薄的空气都让心脏狂跳,仿佛要挣脱胸腔。

    还有七月阳光融化的雪水在陡崖上重新冻结,形成一片片亮晶晶、滑溜溜的冰壁。

    冰川像一条条巨大的、凝固了的白色河流,从雪峰之间倾泻而下,表面覆盖着黑色的砾石,裂隙处则露出幽蓝剔透的万年寒冰,仿佛大地深邃的伤口,散发着森然寒气。

    云海在脚下翻腾,如同白色的汪洋,将世界分隔。

    所有颜色都变得极为纯粹和饱和:天的蓝、雪的白、岩石的黑与褐,巨大、壮丽而又极端单调。

    如冷酷仙境的凝视……

    翻过冰川和乱石。

    时间已经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