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向高祖学习 (第2/3页)
梁王那个宝贝世子其“出色”表现就有些超出常人的预料,不知是拉低了平均值还是抬高了平均值。
梁王在书房之中缓缓踱步,眉头紧锁,思索破局之法。
敌人……到底知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如果知道,他们了解到了哪一步?是否触及了核心?这些关键信息,目前全都是未知的。
未知,才是最让人不安的。
他需要冷静。
随后走到书架前,取出一卷看似古朴的帛书,小心翼翼地展开,凝神看了起来,以此平复躁动的心境。
这卷书名为《上书固让丞相》,乃是皇家秘藏外人不得见。
因为其撰写者,正是本朝高祖宣皇帝,也就是那位以隐忍和权谋著称的司马懿。
这卷书的内容,表面上看,非常之正经,甚至可以说是忠臣典范。
它是在曹魏时期,司马懿为了推辞丞相职务而写的奏疏。
在书中,援引古代典章制度指出丞相一职始设于秦代,汉代沿袭未改,而曹魏现行的三公官制已然完备。
以“圣王所制”、“著之典礼”为依据,主张维持既有制度,不宜轻易增设丞相。
他更是以“忧深责重”、“功不足论”等言辞,极力表明自己谦逊、忠诚的心迹,推辞丞相职务。
并申明如果自己对于这种“违制”之事“不固争”,将会招致天下人的非议,有损朝廷声誉。
乍一看这奏疏里面满满的都是对于曹魏政权的忠心耿耿,以及谦逊克己。
言辞恳切,引经据典,一副为国为民绝不恋栈权位的忠臣模样。
但比较尴尬的是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恰恰是在高平陵之变之后。
彼时,司马懿已然诛杀曹爽,彻底掌控了曹魏大权。
在此背景下写下这篇推辞丞相的奏疏,其真实意图绝非表面上的谦让,而是为了应对曹魏政权内部权力结构的剧烈调整,避免过早暴露全部野心,以退为进,安抚人心,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顶级政治家的隐忍与策略。
所以这篇文采斐然、却充满政治算计的奏疏在司马氏正式篡魏立晋之后,就被小心地封存于皇家内库。
以免流传出去,被后来的史家和文人……细细品味乃至嘲讽其虚伪。
而梁王手中这卷抄录的竹简,边缘已经被摩擦得异常光滑温润,竹片泛着深沉的包浆,一看就是被主人经常翻阅细细揣摩的样子。
可见,有些人的野心以及实现野心的方式,也是一脉相承的。
梁王固然没有像楚王和汝南王那般一直与洛阳中枢的权臣,或是宫中的外戚势力勾勾搭搭,动静颇大。
但他在暗中布下的棋子,进行的谋划也绝不在少数,只是更为隐蔽,更得其先祖“静水流深”的真味。
说来,整个司马家的王爷都挺有意思的,分封在北方重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