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97章 《知音》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597章 《知音》 (第1/3页)

    等沈昌文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江弦的时候,江弦也没想到,一篇《小王子》让三联书店如此重视。

    叶圣陶、冰心、金近、严文井、华君武

    这几个响当当的名字单独抽出来一位,都足以作一篇含金量十足的序。

    而这几个人联合推荐一部,放眼整个出版界那都是极其罕见的。

    “肯定花了大力气,看来这个三联书店这次是真的很重视你这篇《小王子》。”朱琳的嘴角浮现出一抹微笑,满脸欣慰看着江弦,眼神中满是对他的赞许。

    三联书店愿意花这么大力气,还不是因为江弦自己的质量够好?

    那句话怎么说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

    江弦将几位大家的序作分别看过,心里也不免有些期待,不知道三联书店这部《小王子》制作完成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希望能早点见到吧。”

    说完这事儿,江弦又下了楼,去到团结湖两栋楼的公共电话前,给刘鑫武去了个电话,“老刘,让你推荐的稿子推荐过去了么?”

    武汉。

    武昌大桥底下。

    作为几大热窝,十月以前的武汉温度仍旧降不下来,武昌大桥底下就成了很好的免费浴场,挤满了过来游泳的市民,江水里全是人头。

    这是武汉的老传统了,毕竟就连他老人家都说过:“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意志。”

    “扑通。”

    胡勋碧一头扎进江水里酣畅淋漓的游了几个来回,才爬回岸上,拿上衣抹抹身上的江水。

    他今年刚三十多岁,身体正是最精壮的时候。

    “老胡,再游几圈啊。”

    “蒜鸟蒜鸟。”

    胡勋碧摆摆手,“单位还有事情呢。”

    说罢,便套上半湿的上衣,蹬着自行车往单位去了,天气湿热,胡勋碧却不觉得穿着沾满汗水和江水的衣服有多闷热。

    心静自然凉嘛。

    心情好,那就浑身舒爽。

    他本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比较幸运的是,家里比较重视教育,而且他哥哥是一名大学生,在他小的时候,虽然看不到书,但可以去看哥哥的作文,从哥哥的作文里,他逐渐养成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另外呢,他还有一位叔父,酷爱古代文学,空闲时常给他念上几段《拍案惊奇》。

    于是到了高中,胡勋碧就开始试着写等一些文艺作品。

    之后回乡期间做过民办教师、生产大队的团支书,业余时间进行新闻写作。

    最后被调到区委搞通讯报道,开始走上新闻之路。

    随着嗡嗡嗡结束,属于胡勋碧的机遇很快一个接着一个的到来。

    因为有一定的文学积累,胡勋碧先是被调去《湖北青年》杂志社担任地区记者站的站长,随后又被调进《湖北青年》编辑部工作,成了一名正式编辑,之后又很快被提拔为编辑组长.

    就这么,一直到了前年,在提倡兴办经济实体的气候下,各地复联纷纷提出实体项目。

    而当时的省复联主任觉得,企业不好办,但办一本复联的杂志,算得上个“实体”,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复女群众。

    复联精挑细选之下,觉得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有当主编的潜力,于是他就这么被选为“大将”,挑起大梁,办了这部《知音》。

    为啥叫《知音》呢?

    当时的刊物几乎都在刊名前加上地域名称,比如《京城文艺》、《上海文学》等。

    因此,复联的干部们在讨论刊名时,建议以《湖省复女》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最后,以暂定名《湖省复女》和《家庭内外》向上面打报告,决定二者选其一。

    但是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觉得,这个刊名,太俗,一点儿不适合他对人生、人性关注的定位,便向复联提出建议,要求修改。

    复联就说,那你觉得叫什么好?

    当时正好是市场经济大潮来临的时刻,因此,名字的敲定上胡勋碧也采用了相对市场的办法。

    他跑到邮局、大学和纺织厂征集刊名,最后一共征集来了30多个刊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